01 截然不同的境遇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和《新爱洛伊丝》等。
卢梭出身于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自学成才,38岁时在《论科学与艺术》论文应征比赛中获奖,从此声名鹊起。50岁时,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遭当局追捕,先后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
生活中的卢梭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其中黛莱丝为他生下五个孩子,全部被送进了育婴堂。他为人多疑,与伏尔泰和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等其他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恩怨不断,生前几乎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被称为“自由的奠基人”,1791年法国国民公会为他树立了雕像。
卢梭回归自然、张扬自我的思想,在他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里面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歌德、雨果、乔治·桑和托尔斯泰都声称自己是卢梭的门徒。歌德高度评价卢梭的历史性贡献:“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02 自然本性、社会契约和情感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没有语言、家庭和私有财产,彼此自由平等。自然人有两种天然的、纯真和善良的情感——自爱心和怜悯心,这两种情感相互协调,使人们得以和谐相处。由此他抽象出与人的社会性无关的人的自然本性。
但由于存在生理上的个体差异,导致个体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最终自然状态终结,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相较于自然本性,文明和理性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疾病史”,文明败坏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了奴性的罪恶和权贵的罪恶,自由变成专制。科学和艺术是懒散和奢华的产物,是道德败坏的根源。
唯有推翻专制,达成新的社会契约,社会才能恢复平等。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权力的转让,霍布斯设想把除生命权以外的全部权力转让给绝对权力的君主,洛克设想只把财产代理权转让给有限权力的政府,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力转让给一切人。
社会契约的实践表现形式就是法律,法律永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是制订社会契约的主体,由此他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在这里,个人的自[]由变成了公民的自[]由,而公民的自[]由受到人民意志的限制,人民的意志是最高的法则。政府应该执行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可以限制或者收回其赋予政府的权力。
卢梭认为,道德和宗[]教不是理性思维的事物,而是自然情感。卢梭强调人的情感的重要性,否认理性的发展能够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即成为身心两健的新人。教育和社会环境是人类完善自己最重要的工具。卢梭特别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将儿童与环境隔离开来。我们既不能把儿童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也不能把孩子当做缩小的成人,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03 忏悔、辩护、鞭挞
卢梭的《忏悔录》,我是在大学期间看的。这本书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是因为他的直率和坦诚,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勇敢而高尚的人。三十多年过去,书中的细节已经不甚了了,但有几个印象深深印在脑子里了。
卢梭出身贫寒,品行多有污点,卢梭和盘托出,毫不讳言。卢梭认为他本性善良,是社会环境逼良为娼,让他做了许多错事。他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找德行和罪恶的起源,暴露自己实际上是揭露当时黑暗的法国专[]制统治和腐败堕落的天[]主[]教[]会。
伏尔泰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而卢梭把劳动阶级和农民也纳入到享有自[]由平[]等权利的行列。
卢梭的《忏悔录》与其说忏悔,不如说是鞭挞社会,为自己以及所在的阶级辩护。
卢梭通过自己的自传,将他的回归自然、张扬个人情感和社会契约等思想和理论加以形象化的阐释,自传的形式使其更加生动而令人难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