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产品经理说得最多的词之一。
与之并列的,可能只有“用户需求”,“痛点”等。
天天在用,不代表真的理解。之前调研过几个同事,“你理解的用户体验是什么?”,“确切的定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或者反过来听,很多朋友会抱怨”这个app体验太差了“,”这个产品太难用了“。这时候他们在说什么呢?说用户体验差,是视觉上很丑呢,还是交互设计混乱,不知如何使用,还是根本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可能都有,反正就觉得用户体验差。
产品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使用它“。而不是产品是如何工作的,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像豆浆机都会配置一个丰富的功能说明书。互联网产品无论形态,网站也好,app也罢通常不会给用户使用说明书,给了也没有人看。用户凭自己的直觉、经验与我们的产品接触,并直接使用它,就是这样。这个过程中的总体感受,就是用户体验。
《产品体验要素》里把构成用户体验的要素分成五大层次,而知名产品人梁宁在得到的”产品思维30讲“里优化了五个层次,我觉得这个说法挺好,结合自己的实践,我做了自己的优化,总结如下。
自顶向下分为五层:
战略层
这是产品的核心,它明确这个两个问题:
1,”用户能从产品中得到什么“——用户需求。
2,”我们希望从产品中得到什么“——产品目标。
我们提供任何产品或服务,都绕不开这两大问题。我们总是通过实现用户价值而获得商业价值。产品的出发点永远是——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被用户需要才有价值,这是需要上升到战略高度思考的问题,所以叫战略层。
战略层的的问题非常重要,以致于通常无法在项目之初就能完全确定下来。这时候,项目还是需要动起来,用精益的方式往前走,用核心用户参与进来,反馈,迭代,修正。
如果把三国里蜀汉比作创业做一个产品的话,这的产品目标很明确,就是“恢复汉室,统一中原”。而用户需求而言,用户肯定是希望得到一个稳定的环境,结束割据,恢复生产,而且在那代人中,当然希望是恢复汉朝天下——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刘备自认是皇室宗亲,在民众中也有不错的口碑。如果得天下,民众有期许。所以,蜀汉创业要解决的用户需求就是“恢复汉室,还天下以太平”。
范围层(资源能力)
战略层定义了的核心问题界定的是“为啥做?”。范围层则确定“做啥?”。具体来说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
能力圈是结合对环境与自身资源的客观评估得出,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要取得权力,以图逐鹿中原,先得有块根据地,然后等待天下大变的时机。北方的曹操实力雄厚,且有皇帝在手里,不宜正面交锋;东方的孙权在江南经营了三代,根基深厚,应该结交。这二者都是不应该在短期内考虑范围;而荆州和益洲,地方不错,管理者无能,是很好的选择标的。
《隆中对》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说得很清楚了。
提出需求列表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你总会有数不尽的奇思妙想等着去实现。robin说“CEO最大的职责就是say no”。因为对于一个大公司,总会有很多人不停给你提建议,上马新项目,在产品里加新功能。确定做与不做,是产品负责人很重要的工作。在考虑产品的feature list的时候,有效做减法,也是一种能力。
确定了什么重要之后,还要结合手头的资源,就是我们“有啥?”,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源支持我们实现目标。这个放在战略与范围之后,就是担心犯一个错误——手里拿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就是拿自己的资源,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做,而不是真的从用户视角出发,解决问题。那些在范围层确定的,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需要尽可能去找到资源匹配,如果确实资源能力不可达,则需要反向修正范围甚至是战略。而不是反过来,看菜吃饭,现在有多少资源,就做啥。那永远会受限于当下,而不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结构层(信息架构)——管理员视角
好比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架构。如何启承转合,几条主线,几个辅线等等,这就是框架,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架构”。信息架构是一个古老的东西,应该与信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互联网产品的独有之物。人们只要是传递信息,就涉及到如何组织这些信息,让听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信息架构关注如何呈现给用户的用户是否合理并具有意义。
信息的结构化,比如电商的分类,频道,订单流程等。要讲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会把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据,名人名言还是逻辑推理准备好,用思维导图的树形罗列出来,做到不重不漏。相当于做产品的素材。
框架层(交互设计)——用户地图,信息如何组织,或者说类似写议论文用的论证方法。
用户是谁,有着怎么样画像,他的核心场景和使用流程是什么。
比如“得到”用户,假设我们知道他的画像:“产品经理,罗辑思维老用户,平时热衷商业经管知识,买了每天听本书全年,订阅了付费课程数门,每天都会花至少30分钟在得到学习。”
我们推演几个合理的使用场景:
1,从已经付费购买的课程列表中,选择一门课程去学习。
2,听罗辑思维。
3,看看得到有什么新课程。
4,通过关键词查询新课程。
如上几个场景,类似电商商城的逻辑,就是对课程按照各个维度进行呈现:分类、频道,场景,搜索。这样的设置,很适合用户比较清楚知晓自己想要学习什么,按图索骥即可。
表现层(感知层,视觉设计)
表现层。就是用户打开我们的产品,第一眼的感受。最直观的肯定是整体视觉感观,包括颜色,字体,字号,间距。这时候,很多用户会说,”咦,好酷“或者说”这个产品好丑,好乱“。就好比,我们第一次见一个人,对于他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感觉上的,长得好不好,是不是干净利落。
产品功能背后的东西
如果我们仔细分解一下得到app,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都无比简单,较之传统电商简单多了。就是一些课程信息的介绍,然后有免费的,收费的,付费了就可以直接消费,有音频、图文为主。很多初级产品经理看产品到这步就结束了,这个产品你要模仿其实非常容易,这三层都很简单。很多app这三层都很简单,包括微信,你仔细想想是不是,一个好友列表可以发文字语音,一个朋友圈可能看好友动态。
这些都是浅层信息,没有触及核心。核心是什么?得到背后的核心:
1,罗胖的品牌背书——付费的信用基础。
2,罗胖背后朋友圈,头部知识大V ——产出好的内容。
3,原罗辑思维的用户群 ——付费,激励好内容生产。
知识内容生产,消费的闭环在这里是通的。得到火了之后,很多平台开始学习它,要做知识服务平台,看似一本万利。但同大部分内容平台一样,这个循环要推起来并不容易。罗胖用免费的内容引流,吸引志同道合一众粉丝,而后沉淀到得到应用。这个过程不易模仿,这就是得到的护城河。
这个循环的起点是好的内容。但头部内容是有限的,可以通过运营找更多长尾的内容进来,其次是引流,也就是用户增长所做的事情,从拉新到留存到促活。最核心的点,用户真的通过学习得到了提升,所以通过课程形成社群,帮助用户成长是王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单向输出。
总而言之,从战略层到范围层,是思考产品的初心与核心功能点,聚焦资源。从结构到框架到感知,是产品逻辑的外化,具象化。成功的产品,成功于内功强大。这里当然并不是说后三层不重要,产品经理的主要精力其实都花在后三层上,尤其是后两层,交互与视觉层。但作为产品负责人,前面两层的东西,才是决定产品天花板的东西,甚至是决定一个产品能否走出来的关键。
作者简介:魏佳斌,新浪网自媒体产品/技术总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技术出身的产品总监。曾就职腾讯,百度,微软,微博,担任QQ开发工程师,产品经理,产品总监。对互联网商业模式,技术前沿有深度洞察。本文来自专栏:”产品经理——从新手到总监“。可关注公众号:ailabx,可接收最新最热的互联网洞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