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

作者: 5706520bfcb5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10:24 被阅读7次

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笃:极端,极致

复:轮回,循环往复

芸芸:茂盛、繁杂

复命:回归原本的状态

常:常态、规律。这里指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

殆:危险

注:

《道德经》的第十六章,呈现为思想进程的三段论结构,即第一,进入清虚专注的思想状态;第二,洞观万物生成的常理;第三,将此常理运用于社会。一思一常一道。

至虚极,守静笃

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人们应当用这种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了解‘道’。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世间万物共同蓬勃生长,我从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样的规律不外乎从生长到死亡,再从死亡到生长;从强到弱,再从弱到强,等等,以此生生不息,在变化中生成一种静态的规律。

【夫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者,华叶盛也,各自循归其本源。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回归本源称之为寂静,仿佛不在运动,而这种寂静就是回归本源的状态。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回归本源的状态可能以一种常态出现,它就是一种永恒的规律。

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明智。

【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不能了解这种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灾难。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认识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只有拥有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顾全大局,进而君临天下。君临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规律,能够顺从合乎自然的人才能算得上得道。真正晓得‘道’的真意能终生不受危难的侵害。

简而言之,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态度是‘至虚’“清静”“归根”“复命”。道的本体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其生生不息,运作起来才没有穷尽,而将这种规律运用得好,从个人到宇宙都会和谐地运作并长久地存在。

诗译篇

相关文章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八)致虚极守静笃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六章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 ...

  • 致虚守静:学习《道德经》心得(17)

    (《道德经》第十六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讲到善于悟“道”和“善道之人”的一些品质,实则是他对自己理想...

  • 如何获得智慧

    道德经·第十六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 出差

    【日精进第42天】 一、【学~勤学】 ①日常课诵 诵读《道德经》第十六章和注解一遍,《京瓷哲学》第十六条,《定位》...

  • 初识《老子》第16章

    第十六章六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靖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各归其根。归根...

  • 学习《道德经》心得(18)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七章 ) 老子在《道德经》前十六章里,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阐述了“道”,告诉我们”道”是什么...

  • 天地洪恩 玄德悠悠

    走马观花道德经(51) 十二、道德经第十二景区——感恩之区 本景区包括第五十一至五十六章,围绕天地父母恩,先述恩德...

  • 牧童眼里《道德经》(70)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 《道德经》第十六章赏析 通行本...

  • 自我理解《道德经》(六)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 虚 极 , 守 静 笃。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夫 物 芸 芸 , 各 ...

  • 来自《道德经》的千年传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这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六章,大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hk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