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强者心路圣豪士君子之世界暮潇潇诗文
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君道论》讲义之三

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君道论》讲义之三

作者: 圣贤历艰险豪杰出风尘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14:27 被阅读6次
    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君道论》讲义之三

        中国古代对孔子之道的改造,以及在古今的意义

        王炎平教授认为后世对孔子之道的改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对君权天命论的改造

        明君主受命于天是同时受天之德命、使命和运命,并以受德命、使命为受运命的条件。经过改造之后,就只讲受天之运命了。

        班固《汉书•高帝纪下》称:“汉承尧运,.....得天统矣。”只讲“尧运”,不讲“尧德”,王炎平教授认为和孔子赞美尧德完全异趣。

        王炎平教授又举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说:“王者受命 (运命),信有符(验)乎!不然何以能乘时龙而御天哉!”强调的是刘秀得天下之运,而非得天下之道。

        同时王炎平教授认为对孔子之道的根本性改造在于把“民为邦本”改成“君为邦本”,并且认为这种改造是悄悄进行的,即不是公然反对民为邦本而是全力推行君为邦本,历朝历代的专制国家。在教育上,  忠君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忠君是最高的道德。在祛律上,对君主不忠就是犯罪,而且是最严重的犯罪。全部国家体制都是为确立至上的君权服务。维护君权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君主高于一切,君主重于一切。全天下都要服从、服务于他,全天下都要为他作奉献。皇帝威福自用,专制国家残民以逞,在中国古代史上制造了令人发指的罪恶。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 书中,指责帝王们为了争天下,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而在得天下以后,则运用国家权力,“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抛弃了民本主义,专制君主就只能是“天下之大害”!

          王炎平教授又举例,清代蒙书《朱柏庐治家格言》里有一句话:“ 为官心存君国。”就是说一个人做官要心存君国。王炎平教授认为,这是对孔子君道论的改造在启蒙读物里的表现。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个错误很可怕。读蒙书的孩子,他没有识别能力,没有批判意识。蒙书宜扬君本主义抛弃民本主义,必然神化皇权矮化人民。

        在《明夷待访录》里也说:为官之责,在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为官要为万民,人民才是全部国家工作关注的中心。心存君国是对孔子君道论的根本改造,心存百姓才是孔子的君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要如此,为君更要如此。

        下面我们了解下王炎平教授认为的,孔子君道论在中国古代社会当中的意义

        王炎平教授认为,虽然孔子的君道论被改造了,但是孔子君道论的精神仍然存在于政府和社会,因为《五经》和《论语》作为经典被确立起来后已深人人心,所以后世人们就用孔子的君道论来要求君主,  用孔子的臣道论来要求官员。唐太宗为了教育唐高宗,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帝范》。所谓“帝范”就是皇帝要遵守的规矩,《帝范》就是给唐高宗立规矩。这个名字就符合孔子的君道论,因为孔子的君道论就是给君主和百官立规矩的。唐太宗临终时对唐高宗说了很长一段话,开头第一句就说:“ 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古之哲王”就是孔子推崇的二二帝三王,二帝就是尧舜,三王就是夏禹、商汤、西周文武。唐太宗就是希望唐高宗遵循孔子的君道论,因为孔子的君道论在历史上确立的典范就是二帝三王,君道就是帝三 王之道。最后他跟高宗讲:“汝无我之功勤,而有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身不保。 可不慎哉! 可不借哉!”我辅佐高祖有开国之功,我勤于政务,有治国之功,你没有,但是你却继承了我的富贵,继承了治理国家的大业。你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好,也仅仅是国家安定而已。你如果骄傲、懒惰、奢侈、放纵自己的贪欲,就会亡国,你本人也性命难保。你要十分谨慎!你要十分珍惜!

        王炎平教授认为,凡是社会治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君和臣都较好地承担了为君之责和为臣之责。几乎所有的历史时期,甚至在昏乱之世,都有人在坚持孔子的君道论和臣道论。这是孔子之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

      最后是王炎平教授说到的孔子君道论对于当今的现代意义

          王炎平教授认为,孔子君道论的精神,就是站在民本主义的立场,规范约束国家政权,并为国家政权确立安民安天下的施政方向。这种把君主、政府、官吏管起来的思想,和现代民主政治的精神是相通的,其间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孔子君道论主要是从道德上提出要求,这与现代民主政治从制度上作出规范有别。前者是软性的,可操作性差;后者是硬性的,可具体操作的。孔子君道论要求君主及政府官吏正身自己管好自己,这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权力制衡体系,并依靠具有公民意识的人民行使选举权和监督权管好政府不同。前者不可靠,因为自己管自己是靠不住的。后者则比较可靠,因而比较有效。这是孔子君道论的缺点和弱点。

        中国古代忧国忧民之士,痛心于专制政治给也曾设想补救之道。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在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大悲惨剧以后,总结明亡教训,反思历史和文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皇帝专制制度。在朱元璋废宰相强化君权以后,他不但主张设置议政决策,以限制君权。他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以学校主持天下是非,成为监督政府的清议机关。黄宗羲睿智的目光,已经触及到从制度层面制衡君权的问题。这是黄宗羲秉承孔子君道论规范约束君权的精神,对于孔子君道论的发展。正是这种补救孔子君道论之不足的努力,才使得接受孔子之道教育的仁人志士们,当晚清专制政治完全腐化,中华国运沉论之日,能够接受西方民主主义文化。历史终将证明,孔子君道论是可以通向现代人民民主政治的。

    ps:好朋友认为就算古人他们那句话说的是,确实是孔子他本人的意愿和意思,但是如果太偏激是不适合现在的人的学习的所以我们应该改、也可以改啊,我们是要让那些文化是有利于现代人的,而不是给现代人传授一种偏执的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君道论》讲义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so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