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分享(二)臣道要义、(三)君臣关系要义、(四)君、国、民关系要义、(五)君主修身之道。由于王炎平教授写的比较精炼,所以多摘抄。
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君道论》讲义之二(二) 臣道要义
王炎平教授认为孔子给国家立规矩,除了给君主立规矩,还要给群臣立规矩。给臣立规矩就是臣道论。
王炎平先生认为,臣辅助君行君道。臣道和君道一样, 都要则天即效法天道。对君的要求,也是对臣的要求。君主作为国之君,要有公天下之心;臣子作为国之官,也要有公天下之心。孔子提出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根本上就是要去君和臣家天下之私心,立君和臣为天下之公心。
君臣治国,都是以爱民为心,以安天下为宗旨。君要具备承担天下大任的大德大才,臣要学而优则(才)仕,仕而优则(仍)学。君不可争天下,臣不可谋富贵。君不可以国骄人,臣不可以官骄人。君要选贤,臣要荐贤让贤。君要知为君之难,臣要知为臣之难。君和臣都要正身以为社会表率。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即位后,用人多不是秦王府旧人,这引起了王府旧人的不满。唐大宗解释说:“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朕与卿第日所衣食,省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王先生认为,这段话说明: (1) 君和臣都是人民养活的,君和臣的职责只能是为民。(2)王者之道即君道就是至公无私。(3) 君以公心任人唯贤,臣以公心事君为民。王炎平教授认为,臣不是为君事君,而是为民事君!唐太宗的话是孔子臣道论之精义。臣道不正,君道不正,这是历朝国家都存在的大问题,也是历朝国家都终归灭亡的重要原因。
同时,王先生认为孔子之道以道事君,难得的是直道事君,面对君主错误,敢于犯君进谏。如果历朝历代哪怕有少数臣子能够做到以直道事君,君主错了就批评,君主发怒了还敢批评,许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即使是庸君、昏君,他也害怕亡国的。所以王先生认为历史上君主犯错误,以至于亡国,君主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众多的臣子,也要负严重的责任,一切担任国家职务的人都有一 份责任。
这才是为君为臣之正道。
(三)君臣关系要义
《尚书•益稷》以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确提出君与臣是体的关系。这是把国家政权比喻为一个人,君主是头,臣是胳膊和腿。王炎平先生认为君臣一体的含义: (1 )君臣同心,君道与臣道一致,君臣同以天下治平为目标。(2) 君臣共命,君臣与国家同休戚,共同对国运与民生负责。(3) 君臣协力,互相配合。君总朝政之大纲,臣各司其职,国家工作高效有序。
王先生举例,《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孔子答: “君君,臣臣。”这四个字的合义: (1)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这是讲君臣之别。(2) 君有为君之道,方为君;臣有为臣之道,方为臣。这是讲君与臣各自有其条件,位与德必须相称。(3)君须成其为君,尽其为君之道,臣乃成其为臣,尽其为臣之道。这是讲君臣关系是有条件的相对关系。《礼记•礼运》说:“君仁,臣忠。意请君仁则臣忠。《论语》载孔子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王炎平教授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道 义关系,因道义而成立,以道义相维持。在君的方面,是为天下而不是为自己择贤用人。在臣的方面,是为天下而不是为君主一人尽心效力。 君可择臣,臣可择君。君可贵臣,臣可谏君。君可罢免失职之臣,臣可不事失道之君。君尽君道,臣尽臣道,共成治道之美。
用人。在臣的方面,是为天下而不是为君主一人尽心效力。君可择臣,臣可择君。君可责臣,臣可谏君。君可罢免失职之臣,臣可不事失道之君。君尽君道,臣尽臣道,共成治道之美。
《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这是说明哲之君知人善任。但这也表明,在君臣关系中,君是主导者。唐太宗对此有自己的体会,他曾说:“君,源也,臣,流也。油其源而求流之清,不可得矣。”君是源,包含君主正身和正确用人两层意思。《论语》中说:“举直错(措)诸枉,能使枉者直。”君主用什么人,对社会有一个导向的作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为了扭转西汉末年及王莽时期官场贪鄙之风,特意选用以清正廉直著称的卓茂为太傅,政风和世风立即向好的方向转变。
《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这是说君主英明,股肱之臣贤良,国家各项工作安排处理正确,天下安宁,百姓康乐。自古以来,明君良臣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的追求。魏征曾对唐太宗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他解释说:“良臣, 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自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魏征所举良臣,对应的君主是尧舜;所举忠臣,对应的君主是桀纣。良臣辅佐明君,国家、君、臣皆获大益。
(四)君、国、民关系要义
治国平天下,根本就是处理好君主、国家政权、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君之道,为臣之道,君臣关系之道,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安民安天下上来。《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是。民惟邦本,即民是邦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可宝贵的民本思想就出自于此。其要旨在于国之本不是君,也不是国家政权,国之本是民。人民安则国之本固,国之本固则国家安定。安国之道在于安民。
《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谓“养民”,不是君主、国家政权养民。《礼记。礼运》说得明白:“君者,(民)所养也,非养人(民)者也。”不是君养民,而是民养君。所谓“政在养民”,是说实施有利于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政策。这是以有益于民生之政为养民之善政,善政是“本固邦宁”之道。
《尚书•汤誓》:“惟天生民有欲。”同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是天道。君道则天,自然也是君道。“生民有欲”,有自然生理需要之欲,有精神人文需要即求真求善求美之欲。孔子主张为政之道就是富民教民。故养民之善政不只是富民,而是富民教民。
《尚书•大禹谟》:“众(民)非元后(君)何戴(领导)?后(君)非众司(无)与守邦”这是讲人民不能没有君主,君主不能没有人民,君主与人民互相依存。后来唐太宗依据“民惟邦本”之说,深一层阐释君主与人民互相依存的道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君主依托于国家政权,因为有这个国家政权。有这么套政治军事机构。君主才有作为君士的地主与人民互相依存的道理:“君依于国, 困依于民。” 君主依托于国家政权,因为有这个国家政权,有这么一套政治军事机构, 君主才有作为君主的地位和权利。而君主和国家政权又都依存于人民。故不但为政之本在于为人民,而且君与国之本在于有人民。唐太宗因此认定:“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五)君主修身之道
王炎平教授认为,孔子君道论对君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君主修身,始于为储君时。《礼记•文王世子》一文,以西周文王为世子时事父之礼为储君学习的典范。文章记孔子语:“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这是说君主和世子的关系,既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君主在世子面前,既是父,又是君。世子在君主面前,既是子,又是臣。君主作为父亲要传家业给儿子,作为君主要传天下给世子。世子要继承的是天下大业,所以培养世子不可不十分慎重。
孔子又说:“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知为人君。”这是说要学为人之父,须先学为人子之礼;要学为人之君,须先学为人臣之礼。因为世子在君主面前是子,所以教世子从教孝开始。因为世子在君主面前是臣,所以教世子从教忠开始。能为孝子,将来才能为慈父。能为忠臣,将来才能为仁君。君主治国平天下,根本上说来,就是以孝道教化天下,以仁道治理天下。
孔子特别讲到周公培养成王之事,他说:“ 昔者周公摄政,践祚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这是说武王死后,成王立,年幼,周公摄行天子事。他一面治理天下,一面负起培养幼君的责任。由于周公不是武王,成王已是幼君而非储君,所以为使成王学为世子在君主面前是臣,所以教世子从教忠开始。能为孝子,将来才能为慈父。能为忠臣,将来才能为仁君。君主治国平天下,根本上说来,就是以孝道教化天下,以仁道治理天下。
孔子特别讲到周公培养成王之事,他说:“ 昔者周公摄政,践祚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这是说武王死后,成王立,年幼,周公摄行天子事。他一面治理天下,面负起培 养幼君的责任。由于周公不是武王,成王已是幼君而非储君,所以为使成王学习为子为臣之礼,采取了“抗世子法于伯禽”的特殊做法。“抗”, 举也,行也。行世子法于伯离以教成王。他让长子伯禽陪成王居住,以直接教训伯禽为子为臣之礼,感喻成王。如果成王有过错,周公以责罚伯禽的方式,
储君教育,最重爱民与勤俭二事。这是因为爱民为君道之本,而勤俭为储君最难能之事。储君生长富贵之中,不知民生疾苦,最易骄奢淫逸,而君道之失,国家之亡,莫不由此。《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教育太子事:太子吃饭,太宗教育他:农民种地勤苦,要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总有饭吃。太子骑马,太宗教育他:马要有休息的时候,不用尽它的力气,才总有马骑。太子乘舟,太宗教育他:舟好比君主,水好比人民,水能载舟,水能覆舟。你将来做君主,一定要敬畏人民!
《礼记•学记》说:“师严(尊)然后道尊。”君主之师虽然是臣, 然而。“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君待师以师礼而非臣礼。师以君道为教,尊师就是尊道。《贞观政要》记太子待师礼仪:老师来了,太子出门迎接。太子先拜老师,老师答拜。进]的时候,太子让老师先行。人室以后,太子让老师先坐。 太子致书老师。因为不尊师,无所取法。三皇五帝之所以成就圣王功业,因为他们都有师,皆终身学习为君之道。
ps:好朋友认为就算古人他们那句话说的是,确实是孔子他本人的意愿和意思,但是如果太偏激是不适合现在的人的学习的所以我们应该改、也可以改啊,我们是要让那些文化是有利于现代人的,而不是给现代人传授一种偏执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