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最后这句话,是大有深意。“而”是称呼子游,“调调刁刁”形容的是风吹过后,树木枝叶仍旧在轻微摇动。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此地,则是风已止而树不定。这好像我们常说的“惯性”。比如社会的一些制度、习俗,虽然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革除、抛弃了,但是人的思维惯性尚没有完全将其遗忘干净。以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是讲有一个村子,里面的人听说了革命党要来剪辫子,都惶惶不安。其中有一个地主,他很聪明,把自己的辫子盘在头上,然后戴一顶帽子。这样一来,人家看到了会以为他已经把辫子剪掉了。这条辫子的去与留,反映的就是人的思维惯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依稀保留有历史上发生、出现的事件、制度的痕迹,仿佛历史是在重演。类似金融危机、世界战争这样的“人祸”,比地震、海啸等天灾更为可怕,影响更加持久。佛教对此解释的最清楚,这些人为的灾难,实在来讲,都是众生共业所感。什么是业力?众生因为无明,也就是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认识本觉自性,而沉溺在生死轮回当中,从无始劫以来,造作的一切,都储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成为了“种子”。当“种子”遇到境缘,便会生起现行,又会继续造作,所以我们会随业受报,生活在烦恼与痛苦之中。只有转识成智,截断生死轮回的链条,我们才能免除这些麻烦。
《三教合一》 明宪宗绘憨山大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此暗喻世人是非之言论,而唱者已亡,而人人以绪论各执为是非者。”今天学儒、学佛、学道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并没有真正认识这三教的圣人,而是将圣人当作了“神明”,把学问搞成了宗教。这些儒释道的弟子,门户之见非常之严重,各自执持着自家的观点,互相诽谤攻讦。如果圣人看到今天自己的学生是这个样子,必定是万分的痛心。孔子主张“和而不同”,怎么样去同与自己意见、观念不同的人“和”?就是要包容,要有极大的包容心,肯定所有人、事、物的存在价值,使“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人一直在讲三教和合,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儒释道,人类所有的宗教、学术、文艺,都应该和睦亲爱如一家。憨山大师的这个注解,说出了庄子“齐物论”的良苦用心,教诫后人之处颇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