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文惠书屋论语
《论语》讲堂留影148

《论语》讲堂留影148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1-30 05:52 被阅读0次

2024-1-30 一百四十八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二十九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一章虽然不长,但是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中庸”两个字,历来说法都不一样。
从这一章的内容来看,就是在批评一些人长久的缺失了“中庸之道”。
“中庸”,最通常的解释就是程颐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在程颐看来呢,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恰到好处。这样来说,这个“中”不是中等,也不是中间,而是中庸。如果我们用一个女子的身材来形容中庸的话,就是增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
“庸”,按照程颐的理解就是“不易”,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那后来朱熹批注说“庸”就是“平常”。所以说,“庸”我们就理解成永恒不变的平常之道,也就是说,常理、公理不需要证明的就叫“庸”。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这样来理解“中庸”,好像就有点把它固化了,固化在一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事物上。但是,我觉得这个“中庸”可能包括的还要广泛一些。
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个“中”理解成一个动词,读zhòng,意思是正对上;恰好合上。合乎准则,既无过也无不及。“庸”呢,还是平常。这样来来看,“中庸”就是指符合常道,符合正道的意思。
当然也有人认为呢,“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所讲的“仁道”,就是换了一种说法。据说孔子的孙子子思作的“中庸”,阐发了孔子这一思想。后来呢,在西汉的时候,戴圣把它编入了《礼记》,也就是我们说的《大戴礼》。到了南宋,朱熹又把它抽出编入了《四书》,从此成为儒家经典的一个单独的重要部分。
我们回到文本中来看,“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水平的。
有多高的水平呢?连孔子自己都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中庸”这个标准,那这样的一个概念几乎和“仁”是相等同的,孔子也没有认为自己达到了“仁”的境界。
“中庸”这种道德水平,应该在个人修养上是一个最高的境界。紧接着孔子就论述说,“民鲜久矣”,就是一些君子、一些贵族已经长久的没有达到过,或者说长久的缺乏这种道德水平。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就是《论语》中大部分“民”都指的是平民。按照孔子的逻辑只有君子,那些有仁德的人,最终才可能有“中庸之德”,而道德水平本来就比较低的平民,是不可能实现或者达到“中庸”的水平的。因为孔子曾经明确的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在君子里可能会有仁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有不仁的人,而小人里边呢,也就是平民百姓里边是没有达到仁德水平的人。因此本章这个“民”恐怕不是指普通百姓,而是特指一些君子贵族,或者说叫上等人。
我们知道《四书》之一的《孟子》,它成书于战国的中期,在《孟子》里“人”和“民”这两个字常常是混在一起用的。这这说明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这个上等人与下等人之间的界限就没有像春秋时期那么清晰,可能就慢慢的淡化了,就模糊了。而孔子所处的时代,“人”和“民”大部分时间是有明确区别的用法,是比较严格的。像我们前面讲的时候也一再强调。但是呢,偶尔也会有混用的这种情况。
那这样一来呢,我们对本章的理解就比较明确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德标准仍然是针对的贵族,也就是上层人。完整的理解是这样的,就是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修养应该是最高的境界,而一些君子已经长久的缺乏了。

李零讲解

《礼记》有《中庸》篇。“中庸”的“中”是恰如其分,两种极端都不取;“庸”是常的意思。这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概念。它与“义”的概念有关,与礼制内含的法度概念有关。

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说成是骑墙之道、掺和之道,甚至有所谓“和合学”。其实,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中庸之德)

钱穆解译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小戴礼·中庸篇》有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与《论语》本章异。《论语》言中庸,乃百姓日用之德,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若固有之,不曰能。《小戴礼·中庸篇》乃以中庸为有圣人所不知不能者,故曰“民鲜能”。若《论语》则必言仁与圣,始是民所鲜能。

〔译〕先生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按〕中庸之德,乃民德。“民鲜久矣”之“民”即本义“普通民众”。其实,中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德,而是处事上的一条指导总原则:凡事不追求极致,无论正负。

杨伯峻译注

〔译〕孔子説:“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經是長久地缺乏它了。”

〔注〕⑴中庸——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中”,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和;“庸”,平常。孔子拈出這兩個字,就表示他的最高道德標準,其實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東西。後代的儒家又根據這兩個字作了一篇題爲“中庸”的文章,西漢人戴聖收入《禮記》,南宋人朱熹又取入《四書》。司馬遷説是子思所作,未必可靠。從其文字和内容看,可能是戰國至秦的作品,難免不和孔子的“中庸”有相當距離。

⑵民——這“民”字不完全指老百姓,因以“大家”譯之。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学习《论语》(148)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每天读论语-148

    读论语-148 原文(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中庸作为道德标准,是最高...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读《论语》有感

    高中语文老师酷爱读《论语》,还曾多次赴北京听《论语》讲堂,即使在高三那样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还抽出几节课来给我们讲《...

  • 道德讲堂开课有感

    河南长垣 朱利民(2019.3.4) 昨天在众人的努力下,大张庄村《论语》一百公益读书会和道德讲堂成立。按...

  • 【新月《论语》小讲堂】为政篇1

    新月论语小讲堂 学而篇小结1至7 据上次洋洋洒洒一日万言,冒着灵感的小泡泡,写完《论语》学而篇小结,已经足足半个月...

  • 【新月《论语》小讲堂】为政篇2:人物

    【新月《论语》小讲堂】学而,为政1 (点击链接可查看前文) 为政篇出现的人物比较多,方便我们理解,必须做个简单介绍...

  • 必也正名乎——论语贯通148

    颜回是孔子弟子里面学问与道德的代表,《颜渊》篇是仁的思想在实践中的不同层面的运用;子路是孔子弟子里面行动的代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4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en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