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外表大大咧咧的女汉子,我从来不知道如何做一个温柔的人。
看到女神说话慢声细语,笑容温婉动人,举止娴静优雅,也只有默默欣赏赞叹的份儿。以自身资质,「静如处子」的境界是无法企及了,还是安心修炼「动如脱兔」吧。
当了妈妈后,百炼钢化作绕指柔,面对一团软萌可爱的小动物,恨不得把全世界的温柔都送给他。然而造化弄人,随着年岁渐长,这个天使模样的小人儿可以分分钟化身恶魔,随时发明一百种方法来挑战老母亲的耐心。
「极力隐忍——全面爆发——两败俱伤——自责内疚」,经过无数轮恶性循环,老母亲痛极思变,找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
读完忍不住欣喜赞叹:这不就是「如何温柔说话」的完美教程么!
原来温柔的关键不在于象,而在于心。沟通中,用心觉察自身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就会生出一份体谅来,暴戾遁去,慈悲心起,整个人重归平和淡然。
一、沟通的异化方式
虽然人们都期望通过自己的语言达成某些目标,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忽略了听者的感受和需要,导致关系疏远和情感伤害。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作「沟通的异化方式」。(请注意,作者此处措辞并未使用「不良」而使用「异化」,因为前者意味着评判「好坏」,而后者仅是表明「不同」。)
(一)道德评判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我们倾向于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别人,在一个行为发生时,急于为其定性,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需要。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评论都属于道德评判范畴。
例:
「你真是太自私了!」(批评)
「这完全是你的错!」(指责)
「你简直是个混蛋!」(辱骂)
「你这人有强迫症。」(归类)
「她比你漂亮多了。」(比较)
「你这样做不适合。」(评论)
(二)回避责任
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都负有直接责任。可是我们常会使用诸如「不得不」、「你让我」此类的话语,企图推卸自身责任。常见卸责理由如下:
1. 受某种说不清的力量驱使。
例:「为什么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
2. 受成长经历、自身情况影响。
例:「为什么喝酒?因为我一直是个酒鬼。」
3. 受他人行为影响。
例:「为什么打孩子?因为他不听话。」
4. 受上级命令。
例:「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要求。」
5. 受同伴压力。
例:「为什么抽烟?因为周围人都抽烟。」
6. 受政策、规章制度约束。
例:「为什么开除他?因为他违规了。」
7. 受性别、年龄、社会角色影响。
例:「为什么做自己讨厌的工作?因为我是一名丈夫和父亲,我得养家糊口。」
8. 受无法控制的冲动影响。
例:「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它太好吃了。」
(三)强人所难
我们往往不能区分请求与命令,在对别人提出要求时,常常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你将受到惩罚。」我们还会坚信:「有些行为值得奖励,有些行为必须受罚。」这种思想源自等级社会、专制社会的残留,因为训练臣民去遵从统治者制订的是非对错标准,有利于巩固统治者既得利益。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判是非对错,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取判断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感受和需要,他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好部下。
二、非暴力沟通如何实施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一)区分观察与评论
观察是客观描述,是「事实」;评论是主观意见,是「观点」。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对方倾向于听到评论部分,容易被激起防御心理。
一组例子,帮助区分:
「你很少配合我。」(评论)
「我最近有三次邀请你参加讨论,你都拒绝了。」(观察)
「他经常过来。」(评论)
「他每周最少过来三次。」(观察)
「他昨天无缘无故发脾气。」(评论)
「他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观察)
「我需要你时,你从不出现。」(评论)
「我昨天很难过,想要和你聊聊天,你说你忙,没法过来。」(观察)
(二)区分感受与想法
感受指的是对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述,想法指的是对思考结果的描述。
因为情感教育的缺位,以及社会环境对情感表达的排斥,我们常常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或者将感受与想法混淆。
一组例子,帮助区分:
「我觉得你不爱我。」(想法,猜测他人感受)
「我感到很伤心/很痛苦。」(感受)
「我觉得我被误解了。」(想法,对他人观点的判断)
「我感到很郁闷/很灰心。」(感受)
「我真是个没用的人。」(想法,自我评价)
「我感到很沮丧/很挫败。」(感受)
(三)区分指责与需要
指责往往暗含了尚未满足的需要。假设对方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是渴望得到理解。假设妻子说:「你就喜欢工作,不喜欢我!」她实际是渴望丈夫的陪伴。
但通过指责表达需要,人们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如果直接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一组例子,帮助区分:
「你居然把机密文件弄丢,真是太令我失望了!」(指责,将自身感受归咎于他人)
「你把机密文件弄丢了,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重要的文件能够得到妥善保管。」(强调自身感受由自身需要引发)
「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指责,将自身感受归咎于他人)
「你来晚了,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坐到前排去。」(强调自身感受由自身需要引发)
「我很伤心,因为你答应我的事情没有做到。」(指责,将自身感受归咎于他人)
「你没有做答应我的事情,我很伤心。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强调自身感受由自身需要引发)
(四)区分命令与请求
请求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请求他们「不做什么」,他们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发反感和抵触。)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对其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请求者想利用对方的愧疚来达到目的,这也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人们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
所以区分请求与命令的关键在于,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请求时,我们是否尊重对方感受和需要。
一组例子,帮助区分:
「不要再喝酒了。」(命令)
「请告诉我,喝酒可以满足你什么需要?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满足这些需要?」(明确请求)
「我希望你理解我。」(不明确请求)
「你是否可以告诉我,你怎么理解我刚才说的话?」(明确请求)
「我希望你尊重我的隐私。」(不明确请求)
「在进我房间之间,请先敲门好吗?」(明确请求)
三、非暴力沟通综合运用
有天晚上,儿子躺在地上玩,爸爸叫不起来,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妈妈尝试非暴力沟通方式对话,效果立竿见影。
先梳理下爸爸沟通方式,可以看到不知不觉踩了前述「沟通异化方式」的坑:
「你不要故意躺地上了。」(评判,推测他的意图“故意”)
「非要对着干是不是?」(想法,猜测意图)
「真是一点都不听话!」(指责,评价他人行为)
「不要躺了,赶紧起来!一,二,三!再不起来就不许吃晚饭了!」(命令,威胁)
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话术改进如下:
「看到你躺在地上(观察),妈妈很担心(感受),因为妈妈觉得健康很重要,地上凉,可能会让你生病(需要)。妈妈希望你从地上起来,躺到沙发上玩,好吗?(请求)」
如果对方回复「不好,我就要躺地上」,那么可以进一步询问,挖掘对方感受和需要:「你觉得躺在地上很开心,(猜测对方感受是「开心」),因为地上凉凉的,你觉得很好玩(猜测对方需要是「乐趣」),是吗?我们要不要试试,躺在沙发上是什么感觉?因为沙发弹弹的,会不会也很好玩?(提出备选项)」
通过这种方式,既充分尊重对方,体察对方感受,满足对方需求,又充分观照自身,对自身感受和需求保持觉察。
如此,一场冲突有望得以避免。
语言及语言的表达方式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影响的结果是人心怨怼、事态恶化,那么此时语言的作用就与物理意义上的「暴力」无异。
也许我们认为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绝对不能算作「暴力」,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话语常常是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倾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回应,而是有意识地分辨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既诚实表达自己,同时又尊重理解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理念基础是「人性本善、乐于互助」。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满足,我们的行为源自由衷的善意与自我成全,我们会因为自身行为产生的价值而更加自信自重。
非暴力沟通相信爱的力量,爱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无疑需要大量刻意练习。但这门爱的语言,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为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