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夫子学堂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听到别人批评我们就要生气,听到别人夸奖我们就高兴那么对我们身心发展不好的朋友就会接近我们,对我们身心有益的朋友就会远离我们。听到别人夸奖我们就会感到恐慌,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会很高兴,这样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愿意和我们接近。谁都爱听别人夸奖,但是被夸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扪心自问对方说的是不是真心话!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各种不同的人才组成了社会,所以不管你在哪个人际关系的圈子中都会有各种人存在,他们就包括“益友”和“损友”,你只喜欢听别人赞扬和说恭维奉承你的话的时候,总会有“损友”愿意适应你,这时候你就会越看那些说实话的人越不顺眼,别人也就自然离你远一点了,如果你体现出来“闻誉恐,闻过欣。”那些“损友”就会对你望而却步,而那些喜欢实话实说的“直谅士”们看到说你不对的时候你态度还那么好,自然就愿意接近你。你的朋友圈其实是你自己划分的!大家都知道北宋时苏轼和佛印禅师交情很深。一天苏轼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很清安,很有境界,就索性写了一首诗:“稽(qǐ)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后觉得很欢喜,就派人把这首诗送过去给佛印禅师,准备让佛印禅师大大称赞他一番。结果佛印禅师就给他写了一个“屁”字送了回来。他看到后觉得离他心里的想法太远,当场就很生气,马上就坐着船去找佛印禅师辩论,到了寺院门口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看后,觉得很惭愧,同时也觉得自己的修行真的还不够,就乖乖地回去了。苏轼闻过怒了,但是好在他有“益友”佛印,一字点明,所以孔子说:“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可见益友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如果以不小心犯得错误,那叫“过”;而有意去做错误的事,那就叫“罪恶”了。犯了错误如果能及时改正,那么错误就会越来越少了,犯了错误假如去掩饰,那就等于多了一个过错。在法律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量刑时会有很大区别的,这就说明“无心非”和“有心非”是有区别的,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儒家这么多人都在讲“过”与“改过”,民间也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看来“过能改”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廉颇与蔺相如中,廉颇勇于负荆请罪千古流传,还有一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也是教人勇于改过的,周处,经常欺负邻里乡亲。时间长了,乡亲们便将周处比喻成南山上的老虎和河里的蛟龙,并把他们称作“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除掉其中两害,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一起死掉。周处就去山上杀死了老虎,又去河里斩杀蛟龙,周处和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周处死了,就开始庆祝。最终,周处杀死了蛟龙,当他回来听说乡亲们以为自己死了而互相庆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害。周处决定改过自新,他首先向乡亲们道歉,并且走进学堂,渐渐成长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再说“倘掩饰,增一辜”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人如果做错了事不想怎么弥补和改正,一心想着怎么能隐瞒过去,这样的人就是小人,《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善于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可见,掩饰比过而不改错的更严重,所以说就会增加一项罪名。
到这一课为止,“信”也讲完了,下一课开始是“泛爱众”的内容,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仁者”。
注:喜欢国学的朋友能可以通过微信搜索z578234168注明国学加您入学会学夫子学堂微信群,更好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