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记得第一次听“问题解决者”这个说法,是来自一家业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那时我还是个职场菜鸟,感觉这帮自称为“问题解决者”的咨询师们太有才了,整天为企业出谋划策,一开口就是我搞不懂的方法论、框架、模型、系统,个个聪明绝顶,令我十分佩服。
三国时期,类似这样的职业,有个特别文艺的称呼,叫做“谋士”。说起“谋士”,鼎鼎大名的要属诸葛亮了。孔明先生羽扇纶巾,高坐楼台,弹个小曲儿就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那风采,怎是一个帅字了得?
《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就是专门为问题解决者写的,虽然,是入门级的。但基于我对“谋士”的敬佩之情,打开书时,我是怀着一种虔诚之心去读的。
封面,一个大大的问号。《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作者唐纳德.高斯,杰拉尔德.温伯格,俞月圆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我打开书,读得很认真。可是,越读越不是味儿。快速翻完第一遍后,我有种如坠云雾里的迷茫感,感觉作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观点散乱,搞不懂在说什么。
就拿“序言”来说吧。序言部分,作者只写了四句。
“问题:没有人会读序言。
解决方法:把序言作为第1章。
带来的新问题:第1章很无聊。
新解决方法:删了第1章,把第2章作为第1章。”
这是在糊弄读者,还是藏有玄机?既然没人读,又无聊,还要删,那读这书干嘛?
“问题是什么?”
我不禁问自己。是我读得太快了吗?于是,我放慢速度,又仔细读了第二遍,边读边做笔记,还是觉得没法把这些散乱的观点联系起来。
“这次的问题是什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不死心,我又读了第三遍。
“问题到底是什么?”
我感觉自己还是没有办法把前后逻辑联系起来,不禁仰天长歌,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问题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拍案而起,把书丢到一边,无意中看到封底第一条推荐语,忍不住哑然失笑,恍然大悟。
这条推荐语是这样写的:
“ 这是最有趣也最有用的一本书。作者成功地将种种困难编成小故事,给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他们并不是'跳出常规思考问题',而是做了一些改变,这样只要你的打开方式正确,种种有意思的解决方案就能自己跳出来。”
哈,原来如此。我终于找到了“问题”是什么?
作者说,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我的问题就出在“打开方式”上,因为我的理想状态是一直在试图总结出深奥的“方法论”,而作者的现实本意并不在此,他们只是想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启发我们思考,发现问题本质不容易,但很重要。
原来,真正读懂、读好这本书,重点在“打开方式”上,是需要诀窍的。要想达到推荐语所说的这种让解决方案自己“跳出来”的效果,我总结了三个诀窍。
1、用幽默的心态读
咱们平常和朋友交往,假如对方正在和你轻松自如地聊家常,你却偏板了脸念起“道德经”来,那人家一定会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三句两句就冷场了,巴不得赶紧拍屁股走人。
读书,是读者和作者的隔空对话。“打开方式”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调频”,将自己和作者呈现出的“心态”对上频道。象我读得这般一本正经,结果肯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而这本书一开头,其实就在试图营造一种幽默风趣的气氛,貌似无厘头的序言,其实藏着作者的用心。20个小故事,甭管是否情节合理,每个故事都有笑点,还配了55幅漫画或插图。
人家本来是侯宝林说相声,你偏端着个听佛祖教化的心态来了,怎么能体会到其中深意和乐趣呢?
所以,读这本书,你千万别一本正经,铆足了向专家学习的虚心态度和挖掘干货的严谨作风去对待它。你需要找个轻松的姿势坐下来,准备好幽默感,随时跟着作者,会心一笑。
2、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读。
你还要理解,这是用西方人的思维写出的书。西方人是逻辑思维,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同时,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者错,而是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中间性。西方人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
而东方人则不同,东方人是辩证思维。东方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存在适度的合理性,考虑问题应该追求折衷和和谐。
所以,书中的故事,有些我们会觉得很不合理,有些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可笑的,有些我们会觉得小题大做。总之,不太对路。那是因为,我们在用东方人的辩证,在理解西方人的逻辑。
比如第一个故事。雷龙大厦遇到个问题--电梯不够用。业主们不满,前去投诉,房东梁龙有不同立场,用了各种不合作态度欲敷洐了事,激起众怒。问题转化成利益双方矛盾。彼得做为代表发起请愿,推动了会谈,并被选定去找问题、想办法。
彼得认为,问题不是电梯,而是等待时间。于是,用“放个镜子”的小创意解决了电梯等待的问题。谁知,又出现了镜子涂鸦的问题。彼得再试动用小聪明,放了个蜡笔成功平息。
电梯公司来了,原有的电梯问题重新被提出来,检修人员检查出死老鼠,解决了电梯的速度问题。但是电梯太快,人流拥挤到地铁,导致了地铁踩踏事件,房东梁龙被挤下地铁死亡。
在房东梁龙的葬礼上,彼得碰到隔壁百货大楼的房东,提到最初的电梯不够用的问题,意外了解到,百货大楼房东愿意和雷龙大厦合用他们的电梯,完美地解决了最初的“不够用”问题。
按照西方人思维,问题的本质就是电梯不够用,来来回回搞那么多小伎俩,镜子、涂鸦等等,都是错的,最终还是要回到本质的原点去解决问题。
但如果让我这个东方人看来,事态是在变化的,现实生活中,问题到哪个阶段就该解决哪个阶段问题,这个故事有点象“无巧不成书”的纯属虚构,显然编得不合理。没有死老鼠时和死老鼠被取出后,电梯的速度难道不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前者就没有地铁踩踏事件,后者就突然发生了呢?
你若和我一样去读这本书,那就没法读下去了。
比如,第二个故事讲到比利投标,提到用程序包来计算投标价格的最佳值的问题,在中国,会不会觉得匪夷所思?反正,我近二十年投标经历中,从没这么干过。
再比如第三个故事,讲丹的新工具打孔器,作者总结说,要多视角去发现不协调之处和潜在风险。我会觉得,这不明摆的道理吗?不能闭门造车,妇孺皆知啊,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所以,千万别拿着放大镜用东方人的思维去理解本书,否则,结果一定是搞不懂啊搞不懂。试着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假装自己是个美国人,观察作者试图传递出的主旨,把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真相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从书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3、用读寓言的方法读
如果你和我读第一遍时一样,试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的层次将这本书前后联系,形成一套方法论框架,等你把思维导图画出来,再读一遍原作时,你一定会发现很牵强。
作者并没有想教你方法论,而是在围绕“发现问题本质”这个主题做启发性的思考,所有的故事都是可以分拆开当成寓言读的,这些故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里面散布着高深的运筹学、博奕论和逻辑学知识点。
在理解了故事后,可以把那些揭示性的总结语摘抄下来,当作格言或警语细细琢磨。
举几个书中的例子,我们来一起品味一下:
*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惫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 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就把他当成别人的问题。
*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不受问题的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的问题。
* 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 如果人们真的开着车灯,一个小小的提醒,有时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
* 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领赏。
*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从最后的情况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
*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他,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
*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怎么样?是不是发现,当我们象读寓言一样,去理解每一个故事,去品读这些精美的句子时,真的会感觉有种很美妙的灵感自己跳了出来呢?
读书,是一种艺术,要读出思考,读出乐趣,读出美。借你一双慧眼,快去享受《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的乐趣吧!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