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全职照顾,孩子会幸福吗?
这当然是一个伪命题,但背后却有真问题。
一个到处装满了摄像头的社会,肯定比较安全,然而不够自由。在摄像头监控之下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会更健康吗?会更幸福吗?
一个全职妈妈,可以比摄像头照顾得更为周到,因为她还有时时反馈、评估、纠正的功能。
问题的关键就是,密切的反馈、评估、纠正,以及无微不至的关照,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在最好的情况下,这样的孩子会成为精致的工艺品,处处都烙着精雕细琢的教育痕迹;在最坏的情况下,孩子会成为被爱压迫的奴隶,反抗或者顺从,都将失去快乐。而更多的情况是:母子成为互相埋怨、互相伤害、互相依赖的共生体,谁也离不开谁,又抱怨自己的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起,因对方而丧失了自由。
全职妈妈最大的焦虑在于:我已经全职做妈妈了,孩子怎么可以不优秀?怎么可以不比其他孩子更健康?怎么可以不比其他孩子更幸福?怎么可以不比其他孩子更出色?
出不出色主要靠天赋,只要有相似的课程,妈妈全职不全职,都改变不了智商绝对的决定因素。
健康和幸福更是与此无关。孩子需要安全感,但不需要玻璃监狱和全天候摄像头;孩子需要妈妈,但除了0~3岁,TA只需要一个随时可以传呼而来的妈妈,而不需要一个时时都在监控、随时会来干预的妈妈。
自由就是怀着一点点恐惧、一点点憧憬走出伊甸园,走出妈妈的怀抱、视线、电话、牵挂……
妈妈全职不全职,重大的意义是有没有提供孩子更多的机会,而不是能不能决定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孩子只能以自己的自性成长,TA需要一个对TA天性友好的环境,不需要也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被基因改造。
对任何一种花而言,最好的成长环境是大自然,而不是人类的温室。把花种进花盆,再细心呵护,这只是人类的自私,却并不是花草的福音,花草在此过程中的死亡概率,大得异乎寻常。
揠苗助长的故事,是人类教育的宿命。因为人类注定需要抚育和教养孩子,却并不懂得孩子成长的奥秘——那么多心理学加起来,都只能说对生命和人性了解了一点点。
作为文化的生物,没有教育就不成人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密码,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无论多精致的花盆,终归不是TA的舞台。
回到全职妈妈的“功能性焦虑”:因为我是全职的,所以孩子必须更优秀,否则就是我失职。全职妈妈的这种焦虑,如果看不到孩子的更优秀,就会由隐性转为显性,先是弥漫自身,进而影响孩子,再进而扩散到孩子所在的教室和学校……最后就成为时代性焦虑的有力组成部分。
拔苗助长未必,时不时拔出苗看看长得怎么样了则是必然的!频繁地浇水施肥是必然的!用各种页面宝、灵、散和偏方是必然的!
确实有各种教育偏方,宣称用上它,宝宝一贴灵!其实那都是妈妈安慰剂,对孩子的成长全然无用,只不过暂时抚慰了全职妈妈的全面焦虑。
孩子本来很健康!
不健康的是全职二字带来的妈妈心理和亲子关系。
问题的根源必须回到这里:全职妈妈最多带给孩子爱和机会,却并不必然带给孩子超越别人的教育——因为世间并不存在这样的教育。所有的名校,都是先有高智商再有好学生,而不是相反。真正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更全面的机会,对探索的鼓励,对失败的鼓舞,对卓越的期许,和对自由的保护。好教育不承诺具体某一个孩子超越其余,它只承诺尽最大可能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并同时尽最大可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全职妈妈这个词语需要重新定义,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重申一遍:对孩子而言,除了0~3岁,TA不需要妈妈的全职,年纪越大,越不需要。
所以,一个母亲可以因为特殊原因而辞职照顾孩子,但除了哺育期,她不可以把自己定义成用全部生命照看自己孩子的人——孩子根本不需要这样可怕的照顾,而妈妈自己还年轻的生命,却在这样错误的定义中白白浪费!
一切皆在一念之间。一念解脱,母亲找到了自我,并赠予孩子自由,以及全职妈妈本来最能赠予的关爱与呵护;一念束缚,母亲丢失了自我,并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全职妈妈四个字成为对母亲和孩子的双重诅咒。
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也为了孩子的教室不受这份焦虑的影响,进而为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减少而不是增添一份焦虑,请年轻的妈妈在完成哺育后尽快重新找到自己。
不是学学画,不是喝喝茶,不是参加各种神秘兮兮的研习营,而是像一个独立自由的年轻人刚刚走出大学的校门,她必须找到工作,找到热爱,找到自己在世间存在的证据!
这只是一个比喻,毕竟和大学毕业生相比,处境已经完全不同。有了更多限制,但也有了更多资源和经验。我讲的不是处境,而是心境!
甚至关于育儿,如何抚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一件专业和科学的事,但绝不是读几本畅销书、关注几个公众号、参加几场充满营销味道的讲座就可以成为专家的,而需要以职业和科学的精神,从头开始。
相关链接《空心生焦虑》
网友评论
偶尔他生活中遇到不解问题,及时开导,分解,成为大气之人。
成才先成人。
干校这么一说,未能全职来陪孩子的我心里敞亮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