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餐桌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以至于吃饭成为一种负担,已经没有了童年时那种甜香的味道;服装越来越多样,穿什么衣服出门成为一种艰难的选择,于是,还是抱怨衣服太少,无法满足需要;出行越来越便利,日行千里已经不再是什么神话,可是我们还是觉得太慢太慢,路怒族心急如火;房子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豪华,却总是感觉到少一些温暖。物质的富足并没有带来心灵上的平静,相反的,被激发起的各种欲望却在不断吞噬着人们的幸福感。
我究竟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我们自己都很难回答。
但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田园梦。陶渊明写了一系列的田园诗,这首最为著名: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回归自然,回到本真,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让身心自由呼吸,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田园梦。而且我发现,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回到自然的心愿越是强烈。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即便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身体当中的某些基因依然会保留下来,对森林、土地、湖泊、山脉、鲜花、野草、果实等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的普及,人们和大自然有了一定的距离,人们的这种愿望被遮蔽起来,但是一有闲暇,还是会爆发出来,比如到山林中旅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果蔬采摘等,最终,还是希望过上一种诗意的田园生活。
其实,教育也经历着这样的一个阵痛过程。这些年,教育的 现代化运动不断高涨,校舍越来越高大,设施越来越完善,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城市化特征明显,乡土被当做落后的文化,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被逐渐剥离。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城市培养人才,城市的孩子,自然要留在城市,农村的孩子,也要想方设法留在城市,回到农村,回到家乡成为一种没有出息的表现。所以,很多年轻人即便在城市漂泊,过着无根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教育的工具性被过度强化,名校、升学率、就业率、好工作,这些成了教育的标签,教育的真正价值却在喧嚣中被湮没。最近发生在高铁上的“博士霸座”事件算是一个标志,堂堂博士,却没有基本的公德,算是狠狠地扇了教育一个巴掌。教育的问题又不仅仅限于此。
那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当看到李庆明老师提出的田园教育时,我忽然想到,好的教育也许有各种表现形式,但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才是基本的出发点,我们的教育之所以令人痛苦不堪,就是因为违反了人性,违反了常识,身处其中,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痛苦不堪。
为什么要进行田园教育?李庆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理由:“畸形片面的现代化运动(包括教育)令乡村和都市蒙受前所未有的伤害,面临危机和挑战,教育必须做出积极的应答。田园教育就是我们的抉择。”“我个人的这一教育历险步履维艰,但我深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田园文化战略,培育具有天人合一、身心和谐、情理交融的田园精神和文化人格的新一代公民,复兴中华文化,乃至拯救人类文明,就有希望。”无论是身在在水一方的海永小学,还是处于繁华都市的南山央校,“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希望培养出“天人合一、身心和谐、情理交融”的新一代公民。
对于田园教育,我是这样理解的。
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田园教育是对人性的一种回归。人是自然的产物,本性就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化当中,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但是说到底,人还是离不开自然,依然是自然的孩子。这意味着什么呢?教育要尊重人,在通过教育使其不断社会化,适应社会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其自然性,包括他的身体,他的一些自然本能。具体到教育当中,就是要保护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心,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要开展体育运动,锻炼孩子的身体,使其健康,好的身体是学习和干事的资本;开展艺术教育,艺术也几乎是与人类同步而来的,和人性中最原始的一面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一种人生的表达,也是一种人生的归宿,是心灵的最好的慰藉;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看做一个活生生的,并且个体特征鲜明的完整的人来对待,给予起码的尊重,并且保障其基本权利。这是教育的出发点。
从教育的手段来看,田园教育是对个体生命力的肯定。工业化时期,教育也被工业化了,重视的是标准化和数量,讲究合格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往往抹杀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有人说教育是农业,并非工业,这是有道理的。农业,意味着生长,是在自然的环境下,个体依靠内在的力量萌发,然后成长,最后成熟,完成一个生命的历程。阳光、雨露、土壤都是外部条件,内在的生命力才是根本。田园教育就是对内在生命力的一种肯定,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张力,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压迫和强迫的非人性的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现在教育的弊端正是把学生当成工具,以牺牲其身心健康的代价,来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功利化登峰造极。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正是对过去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改革。田园教育,还有一种意思,即重视身边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农村学校,看起来硬件条件要差一些,实际上却有独特的自然优势,菜地、花圃、池塘、河流、山野都是学生喜欢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农村还保留着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如饮食、戏剧、民谣、民俗等,这些资源被挖掘,或者包装之后就成为很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学习,适应并且改造自身的文化环境,相比那种活生生的割裂文化传统,让学生去面对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其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从教育的结果来看,田园教育是对教育目标的理性追求。一个人面临着三种关系,一个是和自然的关系,一个是和他人的关系,一个是和自己的关系。三种关系的处理,将会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未来。过去一个时期,一度强调“人定胜天”,无限夸大人的力量,肆无忌惮的向自然索取,结果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些列问题。现在看来,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更有道理,在宇宙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当中,人类只是一个小系统,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这才是对待自然的科学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与他人的关系当中,有两个红线,一个是公德,一个是法律,一个靠自身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一个靠强制手段来保障,所以一个好公民应该有情、有理、有德、有度,情理交融,不违法,不逾矩。我是谁?这是一个哲学之问,既涉及对个体之外关系的反思,也涉及对个体自身的审视。实际上,一个人最难以认识的就是他自己,内心被欲望所控制,不断挣扎扩张,总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造成身心分裂,失去幸福感。三种关系的处理,有赖于从教育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因此,田园教育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实际上就契合了个人发展的三个维度,“天人合一、情理交融、身心和谐”,这几个词语就回答了我们的教育之问,那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身处农村,我们更应该有一个田园教育梦,在这块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践行,为教育的改良做出贡献。如果说,田园教育就是一个乌托邦,那也是值得我们为此而努力的,因为这个乌托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为此而努力,就是为了理想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