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春祥
今探博望坡之
中原名吃--博望锅盔
2018年5月11日下午,我们战友一行在李荣清、赵炳杰两位河南南阳当地地主战友的安排下,在对本次最后一个景点、具有中州名镇之称的古城--河南南阳方城博望进行探访后,就要结束这次为期多天的中州南阳之旅,完成我们战友阔别四十年后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相聚任务,各自归家了。
01
连续几天的南阳之游,多亏了两位地主战友。赵炳杰战友每天开着自己的坐骑接送我们。李荣清战友“更绝”,不仅两口儿全程陪同我们,还让自己的儿子儿媳请假几天为我们服务,儿媳在家照顾年幼的孙辈,儿子天天帮我们开车。此外,由于车辆不够,荣清战友的儿子又拉来自己的朋友,连人带车为我们忙前忙后几天,真是劳烦了一圈人。
由于我们此行战友人数较多,且所呆时间较长。离开前,我们强烈要求所有费用完全AA,而两位地主战友却异常热情,说战友40年相聚南阳极其不易,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啊,要AA下次再说吧,此次就让他们尽点地主之谊。
两位地主战友不仅包下了我们吃、行、游、玩的全部费用,分别时还让我们“吃不完兜着走”,又吃又拿。赵炳杰战友送了我们南阳特产--艾香,李荣清战友则送我们每人一盒博望镇当地的特色风味小吃--博望锅盔。并告诉我们说,博望锅盔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与其他地方的锅盔无论在长相颜值,还是在口感味道上,都大不一样。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享有中原名吃之美誉,它还承载了我们博望厚重的历史文化故事,你们回家好好看看,并亲口尝尝就知道了。
还有美女战友孙永红两口虽不在南阳工作和生活,但其夫老家则在南阳,她是南阳媳妇,也算地主之一。
她夫弟(小叔子)也相当仗义,十分讲感情,说嫂子的战友也是自己的朋友,也要替嫂子和自己尽地主之谊,不仅接我们一行人马吃饭K歌,分毫不取,还一连几天放下手头工作,自带自开车辆运送我们游览。我们离别南阳时因时间仓促误了火车,他又将自家连襟连人带车拉来,两人一起连夜开车送我们离开南阳去湖北襄阳。
在这里,我一并感谢,谢谢老战友李荣清、赵炳杰、孙永红,谢谢你们的热情款待,谢谢你们的深情厚谊。
02
5月11日下午的博望之探,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印象却十分深刻。这不仅仅因为博望之地曾是“火烧博望坡”之战的三国古战场之一,更因为此地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十分深厚而庄严。
今探博望坡之 中原名吃--博望锅盔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代杰出的探险家兼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成就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后,汉武帝以军功封爵位为博望侯于此。镇内至今仍然留存有五大人文名胜景观,即一宫(张骞祠,又名三元宫)一寺(白马寺)一树(三国古柘树)一桥(张骞桥)一眼井(一步三眼井)。涉及张骞一人的就达两处之多,占比40%。
在这些名胜中,随意冒拉一处景观,其历史都在千年以上,都足可以作为博望这个中原古城镇的象征。可以说,古城博望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一把泥土,都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就连李荣清战友送给我们的风味小吃--博望锅盔,其起源、演变也承载着千年以上的传奇故事。
关于锅盔的来历,坊间有多种传说,一种说法跟诸葛亮有关,说是当年诸葛孔明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了稳定军心,发明了锅盔。
另一种说法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有关,据说当年修建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的时候,因服役的工匠人数很多,往往因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士兵们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这种饼,因为形状和头盔颇似,且是以“盔”为锅制成,所以就被称为“锅盔”。
还有一种说法更早,说博望锅盔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岐山一带,为当时军队行军作战时携带的干粮,张骞出使西域时所带的干粮也是此物,后因张骞封侯于河南方城博望,将制作工艺带到了自己的封侯地。自此两千多年来,锅盔便在博望这块土地上兴起发展起来,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而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原名吃,跻身于河南省十大名吃之列,占据其中一席位置。
上述说法,不论瞎编还是确有其事,起码说明一点,锅盔是一种古老的传承物,它承载了千年以上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在博望的探访中,当地老人还告诉我,说锅盔在博望还有另一称谓,叫作“火烧”,这种叫法唯有博望一地独此称之,其他地方均叫锅盔或者烧饼。之所以如此,据说与1800多年前的那场“火烧博望坡”之战有关。
相传昔日的博望,规模之大,延绵45里之遥,似一条长龙横贯东西。博望屯周围并无围墙,只有密集的柘刺林作为城垣环绕。而中原又是曹操军队的粮仓,曹操派心腹大将夏侯惇、于禁以及李典等率重兵于博望驻守。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决定出山相助,并将博望抗曹作为初出茅庐后的立足之仗。于是,他开始准备。为了保证既赢得战争胜利,又体惜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诸葛亮一方面吩咐在当地大量收购草籽,与泥土和成弹丸,用弹弓打入柘刺树林丛中。另一方面差人告知百姓,在锅盔中加入大枣和桃子,百姓不解,差人又不好明说,只说加入大枣和桃子后,锅盔味道更甜,更好吃。百姓试之,果然口感诱人,食之香醇甘甜,酥脆爽口,别具风味。此口味一直沿袭至今。
来年,春水夏阳,百草丛生,丰茂无比,把整个柘刺林挤得密不透风,这正是诸葛亮所期待的结果,为他“火烧博望”的计谋提供了绝佳条件。
由于锅盔中添加了大枣和桃子,美食美味,食客倍增,购买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做锅盔的百姓也越来越多,购销两旺,整个博望屯仅因锅盔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秋风凉,树叶黄。当一切都准备停当以后,那年秋天,火烧博望坡的战争就如《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在刘曹两军中正式拉开……
战争结局是,诸葛亮一把大火烧掉了曹军的粮仓和辎重,曹军大乱,守将逃遁,大大挫伤了敌军,整个博望几乎化为灰烬,据说火烧后的灰烬就达几米之厚。战争以诸葛亮完胜结束。从此后,诸葛亮也在军队中站稳了脚跟。
那次战役后,有人体会出了当初诸葛亮差人吩咐在锅盔中加入大枣和桃子的智慧和用意。原来,他为了让百姓免受战乱攻击,利用人们每天都吃的食物,隐晦地告诉百姓,有“火烧”,要“早逃”。从此,将锅盔称为“火烧”便在博望一带流传开来。当然,这只是坊间传说。
03
回家后,我将老战友李荣清赠送的锅盔打开包装盒,里面是一个厚厚的上等牛皮纸制作的约45cm见方的纸袋,纸袋里面才是锅盔。正如李荣清战友所说,它与其他锅盔完全不同。一是个头硕大,颜值美观。锅盔个头犹如锅盖大小,直径约莫40cm左右,厚度5、6cm,每个单重4斤左右。色泽乳白泛黄,煞是漂亮。二是口感很好。吃起来香甜酥脆,爽口易嚼,别具风味。
那段时间的每天早晚,我家都煮一点白米养生粥或者“棒子面糊糊”,砍一块锅盔,我和太太吃得津津有味。我一边咀嚼着从曾经的三国古战场带回来的“火烧”,一边过细地体味着它的历史,心里想到,我这品尝的哪里是叫锅盔或者“火烧”的面饼啊,分明是博望那块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啊。
2018年6月19日于湖北襄阳
网友评论
秦城战友 周朝俊
秦城战友 李红
秦城战友 王广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