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打心眼里不喜欢鲁豫,我也承认这种不喜欢其实夹杂着个人好恶和专业判断的双重意味,但我还是看了最新一期的《鲁豫有约》,因为这一期的采访对象是罗永浩,节目副标题最终定为“天生骄傲的理想主义者”,这个定位十分符合我对罗永浩的理解。
我个人对罗永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节目中,罗永浩再次展现出了他绝佳的口才,金句频出:这个世界一定是外向型的人占便宜,性格内向的人会吃亏;不要存钱,每一分钱都要花干净,你将来一定能赚大钱;我决定进入哪个领域的时候,我会把那个领域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想象成是笨蛋,事实上也是这样;我觉得我肯定算天才型的,虽然我的成就还不够;没能上大学,人生中缺了那 4 年,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不过,在众多罗氏段子式的金句良言中,给我最大震撼的其实还是下面这句话: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其实是智力上的不公平。
一个人要发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比发现这一点更困难的是坦然接受这一点。虽然现在想起来很惭愧,但是在我大学之前的成长经历中,我一直都怀有强烈的智力优越感,那时候我眼睁睁看着很多人拼命努力学习成绩却不见进步,便明白了一个人的成绩其实跟勤奋努力是没多大关系的。到了大学之后,中学时树立起来的智商优越感一扫而光,我渐渐发现与某些人相比,在某些方面就算我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他们,这一度让我非常沮丧,我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坦然接受了这一点。
也许你会说,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天分,在别人具有相当高天分的领域,我们无法超越别人是很正常的,但实际上天分不属于智力的范畴。其实我们平时不会说一个人智力高,而是夸他很聪明,那么什么才叫聪明人呢?按照罗永浩的说法,他自己就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不严重依赖天赋的领域里,基本上做什么都能成。”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就是你能否做好一件不需要天分的事情。
罗永浩固然有很多忠实的粉丝,但同时也有很多罗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一些话虽然在理但听起来实在伤自尊,罗永浩不会按照普通人的思维逻辑去表达,也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感情,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真心说话的人遭板砖,阴奉阳违的满堂喝彩。在最近一年的互联网阅读和写作体验中,我越来越觉得互联网上的文字就是一个聪明人用来耍笨蛋的工具,但大多数人却全然不自知。
互联网上的阅读生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聪明人都去写十万加了,笨蛋都去看十万加了”,这话固然有偏颇之处,十万加也只是一个参考数据而已,但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哀。在几年之前咪蒙还没火的时候,我看过她的一本书——《五岁熊孩子教会我的事》,这本书乍看只是一本育儿书,但实际上内容及其精彩,文风温婉,三观正派,全然不是咪蒙现在的模样。
我越来越觉得,那些微信爆款文章的写手,虽然都擅长煽动情绪、挑拨话题,但其实在最真实的生活中都是三观很正的人,他们之所以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写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文字,只是因为受众需要这样的文字,只是因为这样的文字能带来名利。这些文字功夫和心理把握俱佳的聪明人,如工厂一般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满足人们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安慰,至于这些产品是不是真的对社会有益则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
于是,互联网上的很多读者像提线木偶一般听凭别人摆布,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懂得质疑;他们像巴甫洛夫听到铃铛就流口水的狗一样,看到某些挑动情绪的文字就条件反射般地撕×,斯文扫地;他们的态度就像墙头草一般,风往哪吹往哪摆,从无自己的判断标准……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其实是智力上的不公平,这里的智力指的不仅仅是智商、聪明、天分,其包含的意蕴很多。在这里,我无意彰显自己的优越感,因为我本身在某些方面也是笨蛋,也无意设置二元对立,挑动仇恨情绪,我只是想到在写作过程中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有些话不吐不快,读者们,请警惕那些利用文字麻醉你的人,他们与贩卖卡洛因的毒枭无异。
本文已入驻快版权“原创作品转载平台”。
网友评论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好像都是这样,自信和自卑交替汹涌着。
然后就开始一直思考,思考出口,思考退路,思考得把自己的大脑逼到了绝境,然后告诉自己,无论是事业也好,学业也好,智力也好,情商也好,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努力也好,颓废也好,功成名就也好,默默无闻都好。只要我们不要忘了自己想要什么,那才是衡量好与不好的标准。
比如,如果过得不开心,一切都没有意义。
所以追求自己最想要的吧~~
貌似有点偏题了,就是有感而发啦~!
步入社会后的人们,都会感受到“公平”的可贵。可是,那又如何?不公平也许很平常,但是我们左右不了社会,就乖乖成全自己。祝所有在梦想路上坚持的人们,鼓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