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过新的文物表情包吗?(二)

作者: 未央月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8-18 17:32 被阅读434次

    第二弹来袭,这次一起欣赏一下上博的表情包吧!

    全家福

    上海博物馆官方推出的这组表情立足自身馆藏文物,涉及的形象丰富,而且与之前那组不同的是它们全部都进行了动态加工。(原谅我用图片显示不出来)

    “有脸”的表情们

    这一类的文物原型具有成为表情的天然优势。

    “新年新气象”原图

    制作成的表情让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了起来,而且手指也在配合着按压,使演奏的动作活了起来,加上乐俑保持微笑,还有那么一丝憨厚和呆萌,所以这个喜庆的艺术效果就表达的很棒了!

    原型是东汉时期的吹箫乐俑。这个喜庆的表情让人立马想到了那位做饭的大哥——“庖厨俑”。它们应该也是四川地区的东汉墓所出土的明器。(有资料显示是新都汉墓)参见:上次的介绍里的汉乐俑 不过上次的形象是说唱俑和击鼓俑,这次的是吹奏乐俑,当然,还有弹奏乐俑等才能组合完成“乐队”的表演工作。

    跟着大厨有肉吃

    用下图制作的表情将这个张大嘴的形象完美的塑造成了打哈欠,看原型也觉得好像啊,表情简直神还原!

    看到如此清晰的图,肯定猜到了它不是陶质的吧?它的官名叫“封锡禄圆雕竹根罗汉”。它的材质是竹根,而它可以算作是一件精美的圆雕(立体雕刻)艺术品。“封锡禄”是制作者的名字,因为在这件雕刻上发现了这个姓名的“落款”。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位可是清代著名的竹刻家,尤其擅长竹根人物圆雕,这件作品恰好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罗汉是什么呢?它是佛教中的梵语音译,指的是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成最高的果位,他们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也解脱了生死。(佛教的内容我有点绕不清楚就不展开说啦)

    明清时期骨角牙竹木等材质的雕刻艺术甚为流行,有不少传世精品留存。当时制作的竹雕器品种多样,包括了生活用品和陈设文玩等,它们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不仅因其制作精美,而且竹子本身的“文人品质”与士人心中的精神追求相一致。这些艺术品中,有不少文房用具,还有一些纯观赏的摆件,如这件“封锡禄圆雕竹根罗汉”所代表的人物雕像。

    在当时的“艺术风潮”之下,一些制作艺术家的姓名、生平也多有记载和流传。根据技法和制作风格,还形成了嘉定派、金陵派等著名的流派,“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金陵派的濮仲谦、潘西凤等是两大流派的代表艺术家。

    还是欣赏一下这件“我困了”,不对,是“封锡禄圆雕竹根罗汉”。

    “困”的原图

    “思考中”的原型称得上是本色出演,“思惟菩萨铜像”(唐)双腿盘坐于莲台上,左手屈肘撑腿,右手屈肘托腮,低头右倾,敛目向下,仿佛正在冥想之中,这一形象就是佛教所谓的“思惟相”。思惟像是表现菩萨禅修思惟,觉悟证道的造像形式,其造型的关键特征是“思惟手”。

    “思考中”原图

    “静静看着你”的原型是明代“德化窑白釉何朝宗观音像”。德化窑在福建泉州德化县,明代烧造的白瓷很有特色,胎质细腻,釉色纯净光亮(看下图),在光照下釉色隐约透露出粉红或乳白色,所以还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作品人物塑像占比很大,像观音、达摩渡海、寿星等都很精致,连头发丝一类的细节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有了刚才的经验,你是否猜到名称中“何朝宗”的身份了呢?何朝宗是明代制作瓷塑的名家,形成了“何派”艺术。在很多博物馆都能看到何朝宗款的德化窑白瓷塑像,比如故宫博物院就有展示。

    “静静看着你”原图

    下面这个“蛤”大名叫“土家族木雕傩戏开山莽将面具”。没错,它是少数民族的文物,年代为清代。傩戏起源于原始宗教,后来在这种祭祀活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民间的戏曲艺术,开山莽将的形象正是这种双角直立,怒目圆睁,獠牙狰狞的造型,有很好的威慑作用。(看久了有点瘆的慌...)

    “蛤”原图

    “充分发挥脑洞”的表情们

    “拜托了”利用的原型是一件银印,可能是上博馆藏的“西汉广汉大将军章银印”(因为馆藏还有一件外形类似的官印)。从名称便可知这是一件西汉的官印而不是私印,这件龟钮银印是官方发给广汉大将军的官印。汉代,官吏俸禄二千石得佩用龟钮银印青绶,称“章”。将这件可爱的龟形钮塑造成俯首祈求的形象着实有创意,再加上表情的动态化,都“拜托了”怎么能不答应呢?

    “拜托了”原图

    原型的高冷丝毫没有透露出表情包的气质。制作者用软件将其拟人化,加上小眼睛、可爱的红脸蛋、直挺挺的鼻子和“线形”嘴巴,严肃中透露出一点点傲娇,很符合如此“白净”的莲口弦纹六管瓶气质。这件宋代的白釉莲口弦纹六管瓶,开口处为层层的莲花瓣形,颈部有着一圈圈弦纹,六管瓶的大名就是来自于身上的这六个管状“小角”。

    宋代流行的多管瓶一般常见五管,极少数有六管、十管、十五管等。这类造型的文化内涵有着诸多的理解。瓷质五管瓶渊源于东汉,三国、西晋时期五管瓶又叫魂瓶或谷仓罐,五管变小,堆塑人物、动物、神兽等形象丰富,魂瓶或谷仓罐的文化含义仍然有争议,作为明器,有人理解为储藏谷物,有人认为是储存死者魂魄,有人说这可是通天绝地的明器。而这样的繁复竟然到宋有所改变,正如“找我何事”表情原型,没有了丰富的堆塑,纯净光亮的釉色和简洁突出的“管状物”使之风格大变。看到将五管瓶与五行、五岳等文化含义结合的解释,好想问问六管、十管、十五管又如何“强行代入”呢?

    “找我何事”原图

    还记得中学时学习《史记》的节选课文“鸿门宴”吗?“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玉玦竟然就是“么么哒”表情的原型,这个能用来暗示项王除掉沛公的玉器怎么用座如此亲密又卖萌的表情呢?

    大概是因为它们是一对(这是重点)春秋早期的龙纹玉玦,玉玦的最大特点便是它的缺口,是不是很有辨识度。细细说来,玉玦还是可以分作两种形态,一种窄环状,素面磨光无纹,体型较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根据它常常出现的位置,推测它在当时是作为耳饰。最早的实例在距今约8000年的墓葬中就有发现。

    另一种是片状饰有纹饰的形象,商周时期多饰云雷纹、弦纹;春秋战国时期玉玦数量最多,还常有龙形玉玦等动物形象出现,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蟠螭纹、蟠虺纹(快来猜猜看这两个纹饰哪一个是小蛇、哪一个是小龙?欢迎留言)

    将两个玉玦拟人化的凑在一起,各自的中孔加上几根可爱的睫毛,再配上可爱的小胳膊,好吧,这个强行组合赢了。这个萌卖的略牵强?买否?

    “么么哒”原图

    “我来啦”给镶嵌狩猎画像纹豆加上了眼睛和超大的嘴巴,豆的双耳正好本色出演,完全塑造出了一个开心的合不拢嘴的形象,绝对符合看到一些微信消息的激动\(≧≦)/

    没错,它就是一件豆,而且是带盖豆。豆作为一种食器,出现的很早,但是铜质豆的流行还是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功能有些类似于我们所用的小碟子。带盖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灰尘等不洁物品掉入器皿中。

    这张正面照真是十分给力,仔细端详是不是看到了一些动物的形象,如果能够欣赏到其上完整的纹饰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幅狩猎画像,大概就是当时人们狩猎场面的一种艺术升华吧!春秋战国时期,像狩猎纹这种包含人物故事的纹样在铜器上很是流行。

    “我来啦”原图

    实在是无法一一介绍到,到这里也得给大家的流量君道个歉。

    就我这个不懂艺术但喜爱微信表情包的人来说,这组上博的文物总动员中“晚安”的艺术结合点还真的没有get到。就其他诸多的创意而言,尤其是利用了铜、瓷、陶、竹木等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塑像形象或面具等,简单的动态化使得表情更加的可爱、自然,真的是很棒的尝试。一些没有面部形象的文物虽然不易创作发挥,但是利用器物本身的艺术特色和直观感受,再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也有一些给了我很棒的体验(比如那个我来啦),就喜欢它们都动起来~

    下次去上博里见到它们,是不是觉得都是老朋友了呢?


    小伙伴们都看到这里啦,点个小心心再走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用过新的文物表情包吗?(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gi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