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学期在一所刚刚专升本的院校兼职代课,看着这些95后的学生们,我这个85后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211院校的老师内心被深深刺痛了。
我的课程是一门大三的专业实践课,需要相对扎实的理论功底。
可是凡是讲到相对专业的术语及概念时,同学们一脸茫然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于是,我布置了一次作业,让他们分小组,挑选一部分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内容,自己制作专业课的课程课件,然后下节课上自己讲,内容不管多少,一定要讲透。
他们很乖,都做了作业;他们真的很乖,把书上的汉字和公式完整地照搬过来,然后照着课件一字不漏的讲给我和其他同学们听。
很遗憾,当我随便问一句话的真实含义或者让解读一个公式的时候,他们就全体沉默。
我再问:你们不是学过了吗?
他们一致回答: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讲的。或者我们老师这个地方也没有讲那么清楚。
有个同学非常有心,找了一篇专业论文来做进一步的补充,她很聪明,说:这是我找的案例,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回头可以发给大家看看。
我让她把论文的核心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她的手来回滚动鼠标,不停地翻页,然后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老师,我不懂,也不知道怎么讲。
还有一个同学,直接说:老师,我把统计学老师的课件回头发给你,你看看就明白。
我问了一句:亲爱的,那你看明白了吗?
同学就不再说话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2、
第一节课上课留下的作业,没有一个人做,大家都说忘记了,我强调了一次,所有的作业必须做。
第二节课上课留下的作业,有部分人做,然后我又强调了一次,所有的作业必须做。
到第三节课大家才都开始重视作业,但是是用心做的还是敷衍了事的一目了然。
比如,做图有同学用手画,找数据资料,有人直接从网上copy一篇文章原封不动的交给我。
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一篇PPT发给我,当我问他PPT的主要内容时,回复:还没有来得及看。
在第七节课的时候,我让大家回想一下前六节课都讲了什么内容,竟然有很多同学都不知道。
我跟其他老师交流时,有的老师竟然说:因为你的课程讲的好,学生们已经很积极了。
好吧,这就是我可爱的认真的同学们。
的确,从第一节课到目前的第十节课,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变化,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真很想学习。
我讲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他们说:老师,你讲得真好,我们之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什么都没教。
我讲专业的技术软件,他们说:老师,听了你的课才知道之前的基础没学好,也才知道原来之前的课程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
我还解读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时事新闻,他们说:老师,你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我们不知道专业还可以这样理解,还有这么多讲究。
是啊,我发现了,不是他们不爱学,不是他们不愿意学,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为什么学。
3、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是现在的大学,领进门,领进的是学校的大门,而不是知识的大门。
很多大学老师都忙着发论文、忙着评职称,忙着美名其曰的科研,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可能有人会说,大学阶段,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最需要的自我引导和教育,而不是别人的指点和评价。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大学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为了中考、为了高考,不停地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当一下子走进了非常开放的大学,一下子难以适应,思维和行为上如果转变不好就容易走上极端。
例如挥霍了大学四年,像男生容易玩四年的游戏,女生容易看四年的电影。
开始肆无忌惮地放开自己,透支情感和金钱,且部分二本、三本及大专类院本身的学习氛围不浓厚,攀比风盛行。
再加上,相对于985、211院校,部分二本、三本及大专类院校在教育资源、就业资源等方面差距本来就很大。
一个不怎么好的学校,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一群事不关己的老师,一些貌合神离的同学,转专业门槛高得离谱,想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方向都被抹杀了。
就这样读了四年大学,连最基本的专业课讲的啥都不懂,怎么能有核心竞争力?怎么能够实现专业与职位的匹配?
连职场必备技能都不会,演讲能力沟通能力都缺乏,怎么能够毕业拿相对较高的薪水呢?怎么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呢?
而这些,都是很多大学老师不会讲的,甚至说都不会说,因为他们也不知道。
试问: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学生,怎能不就业就失业呢?
4、
现在高校老师动不动就是博士,听着好牛逼,好高大上,可是对于学生而言,博士有用吗?
显而易见,如果技术类的,学历越高,对学生的帮助可能越大,因为这还要看老师的水平与心情。
但是对于商科的学生来说,高学历的老师,不仅是对找工作没用,对人生规划、思维养成同样没用。
一个根本就没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给你讲企业管理。
一个根本就没有任何营销策划经验的人,给你讲营销策划。
一个根本就没有做过营销甚至都没有卖过东西的人,给你讲市场营销。
一个根本没有经历过找工作激烈厮杀的人,给你讲就业。
一个根本自己就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给你讲人生规划。
等等,这些,在我们的大学中,真是太常见、太普遍,甚至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老师讲的,也许是为了今后读研读博打基础,但是如果没有案例支撑、没有实践经验,即使把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以及彼得杜鲁克的所有书籍背的滚瓜烂熟,学生们也不会感兴趣,也只会应付考试,然后找工作依旧苦逼,毕竟每年700万毕业生不都是奔着读研读博去的。
而在这方面,部分985、211的商科专业,显然已经走在了前列,案例教学、企业考察、校企合作等等。
但是那些还在想着怎么专升本,本升重点的大学,却依旧只看重博士头衔。
授课风格就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别说正在青春好动期的学生听不下去,我这个已经工作了若干年的职场人也听不下去。
现在的90后00后与我们之前的80后还不同。
记得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不管好坏不管有没有用,先学着,说不定以后哪一天能够用上。
现在的大学生们目的性更强,学习之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学了没用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学呢?
还不如多睡一会儿觉,多看个电影,学霸们就自己学开了,没人管老师讲的是什么。
5、
中国的大学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扩招成就了很多人,也摧毁了人们心中的“大学”。
每年毕业季,折断了多少毕业生腾飞的翅膀。
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就在我们的大学老师。
而大学老师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就在我们整个的教育制度。
这让我想起了,很早之前,有这么一位无名望、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人员,被直接聘为清华大学教授。
他就是精通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能读懂14种文字的陈寅恪。
前段时间,新闻上有这么一个报道: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教学30年,退休时仍是讲师。
学生赞她是“口碑教授”,课堂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
河南大学高规格特聘她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
学校的这一做法本意上是为了表明只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哪怕不出书、不发表论文、只要上课上得好的老师,学校照样会为其晋升职称。
只可惜这名上课上得很好的教师,直到退休之后才得到学校“高规格”聘任,这种“圆满结局”更折射现实的很多无奈:有多少教师能熬到退休呢?
是啊,有多少老师可以认认真真地教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呢?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期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的分水岭,我们的三观也在这个小世界里得到重塑或者修正。
而好的老师,好的教学,在这个时候至关重要。
6、
既然师傅不领我们进门,我们就只能修行在个人。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希望我们大学生都能够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多走路,多旅游,多出去看看,认识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情,见识不一样的风景,你会发现世界原来还可以如此精彩。
多与优秀的人相交,爱一个值得爱的人,交几个心心相映的朋友,参加几次社会活动,参加几次比赛,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一件事情,让以后的你能够对现在的你说:付出过,就不留遗憾。
最难得的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不攀比,不张扬,不自以为是,好好学习,学习技能,学习知识,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还要有一个好的身体。
最后,希望每一个20岁的你们,到了30岁、40岁、50岁,或者年龄更大的时候,回首往昔,都很骄傲地说:我曾有一个完美的20岁。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网友评论
像我是计算机毕业,我们班现在搞IT不足一半,这一半都不是靠学校老师的专业课教出来的,要么培训,要么自学,要么提前工作混经验。名牌大学我不知道,我的是二本,大学的课程没什么用,真的只是入门,关键靠自己学的。我是刚毕业,6.5k ,北京
我就做个观众就好。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老师,他或许是学生公认讲的最好,最有心的老师,可是几十年只混了个教员,相反,上课只是念ppt,我们都不确定她到底会不会的人,却都当上了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一类。
211.985学校的学生与普通一本二本三本或大专院校本质上差别很大。
所以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对您表示尊敬。
虽然我只是个大专生但我切身体会老师按部就班 照着书念了一节又一节课的感觉 就连在黑板上的图 都能在课本中找到 这样有老师和没老师有什么区别呢?
上课怎么会有兴趣听 上课爱玩的玩 爱听的听 课堂事不关己 你来了就好 坐在班上就好 只要等下课就好 只要等放假就好 只要等毕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