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古大厝留住乡愁

作者: 黄源水 | 来源:发表于2017-12-08 21:48 被阅读224次

            农历十月初五日,是我祖母的纪念日,我又一次回到屡次被同学们美称为豪宅的“菲芳居”古大厝。古大厝,具有闽南传统民居所独特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为硬山式结构,左右护龙厝为卷棚式结构。砖厅石埕,红砖黛瓦为其特点。大哥又去香港了,今天偌大的房子空荡荡的,显得格外冷清。我自己从右边山门开了三道防盗门锁进入护龙厝。妻子反复叮咛,一定要小心点,生怕有老蛇或者其他小动物在里面做窝安家。我的家我熟悉,读大学之前,我一直就生活在这古大厝里,对于每个房间存放什么东西,之前是谁住的,住了多久,我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家里住了十几口人,在一起吃饭,非常热闹温馨。母亲几乎把做饭洗衣服等所有的家务都独揽了,辛苦是很辛苦的,但她总是不辞劳苦,母亲她总是任劳任怨的。母亲很少让儿子们做家务,母亲总希望儿女们利用做家务的时间好好读书,将来有长进,有出息。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内疚之心油然而生。父亲也总有忙不完的活,今天计划铺门口埕,明天又计划盖护龙厝,后天又计划建筑后三落。一辈子都在想着如何把菲芳居建造得美轮美奂,尽善尽美。他中年壮年时期为了建造菲芳居自己里里外外地忙碌,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到了老年,积劳成疾,落得一身病。现在想起来,在六十年代,在那么困难的时期,一个几乎文盲的人,要掌管建造一座大房子的确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令人不得不佩服。每次回到菲芳居,都使得我不由自主想到父母亲当年疼爱和教育儿女的一幕幕往事,想到了他们为了建造菲芳居而鞠躬尽瘁的种种情景……如今,物是人非,未免伤感!而更多的是缅怀!更多的是接受艰苦创业思想的再教育!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爷爷在厦门一家客栈当财务管理员。闽南地区的华侨往返东南亚,许多都在这家客栈住宿。一来二去,爷爷认识,结交了一些华侨朋友。爷爷奶奶养育了五个儿子,大儿子因病二十五岁就去世了,三儿子也在三十五岁时因病去世。(大伯父,三伯父的后代子孙如今也都兴旺发达。)老家人多地少,连五间房子给儿子住都没有。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拜托华侨朋友帮忙,把他的第二儿子带去印度尼西亚,把他十六岁大的第四儿子带去菲律宾。那时候,家里哪有多少积攒让他们做本钱,一切全靠他们自己努力打拼,当然也看他们自己的运气。我父亲排行第五,父亲眼巴巴看着二哥四哥都去南洋“过番”(番,一般指东南亚各国,过番,指前往东南亚谋生),也吵着闹着要去“过番”,起初年纪太小了,后来,年纪大了,爷爷去世了。再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八年抗战,海上交通断绝,过番的美梦破碎了。正如当年的闽南歌谣所唱,“唐山过番笼无梦,田螺含水且过冬。”(唐山,指祖国大陆华侨的祖居地,文中,特指闽南。)

            菲芳居,菲,指菲律宾。芳,我四伯父名字有个芳字。意思是菲律宾某芳的住居。菲芳居所在地原来是个山崙,长满高大的荔枝树,松树和其他一些杂木,葳蕤茂盛。四十年代初,为了躲避兵役,父亲曾经匿藏在荔枝树树梢上,那是,壮丁抓得紧。

          时间来到了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荔枝树松树尽皆砍伐,大炼钢铁。这块地就开垦出来种植旱地作物,如地瓜,花生。

          父亲这时一家已经有七口人了,只有一间房子,另外还借了一间。住宿条件十分困难。父亲小时候只上过几天的私塾,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其实就是文盲一个。于是就请人写信给他的二哥和四哥,介绍家乡情况,强调盖房子的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万事俱备。父亲的四哥回信了,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且寄来三千元作为“起厝”(盖房子)的启动资金。

            上世纪六十年代,菲律宾的经济较好。父亲的四哥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考虑到老家住房条件狭窄逼仄的实际情况,感念其五弟守株家园并且照顾他们的老母亲有功劳,才决定在老家起古大厝。(起厝,闽南话的意思是盖房子。古大厝,指建筑样式。)

          父亲接到其四哥的回信后欣喜若狂:随即步行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县政府部门申请宅基地相关手续,择吉日破土动工,遴选土、木、石工匠,准备开挖地基,购买各种建筑材料……忙得不亦乐乎。到了顶落上了梁,盖上瓦,初具规模,三千元启动资金早已告罄。于是,父亲又委托他人写信给他四哥,说明收支各种明细情况。其四哥回复说:“三千,三千,再三千,起厝当量力而行…”

            现在,菲芳居天井旁的八根青石头柱子,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父亲到处参观别人家的古大厝,觉得用青石头代替杉木更加牢固,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他四哥。他四哥回信说:“对于要用石柱事,美视坚固我当然知道。但按咱经济能力,所以不敢赞成。用杉木亦是坚固,你看咱祖厝之大柱,虽经百外年,仍未见丝毫损伤……”(见于一九六四年八月卅日,父亲四哥的回信)。父亲经不起青石头柱子的诱惑,“顽冥不化”,顾不得其四哥的反对,毅然决然用了青石头柱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先斩后奏,预算超支怎么办?起早贪黑干活,夜以继日拼命干活,一个人做几个人做的苦力活。父亲对青石柱情有独钟,希望把大厝建造得牢固美观。

          大厝天井旁的八根青石头柱子,尤其是顶厅的两根柱子,能工巧匠镂空手工雕刻。一边雕刻郑成功收复台湾攻打赤嵌城的图案浮雕,一边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当窗理云鬓”的情景图案浮雕。雕刻竣工之时,邻近村民好事者争先来参观,过路的客商也情不自禁驻足围观。人怕出名猪怕壮,文革时期,这些曾被赞美为惟妙惟肖的石雕,惨遭大铁锤的破坏,令人扼腕叹息!

          菲芳居坐落在洋中,四周被稻田环绕着。当年的青石廊柱,青石的门窗,全靠人工运输。那时候条件有限,兴师动众,动用了很多劳动力,在小山村引起不小的轰动。人工的精雕细琢,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工匠智慧和工匠精神。从菲芳居的青石雕刻,可以看到纯属手工石雕的最后背影,从此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纯手工石雕了。因为人工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一锤一锤不慌不忙的雕琢的确缓慢,今天明天后天都没有看见长进的效率确实低下,而艺术品就在于慢工出细活。现在的人也没有那份耐心了。建造的艰辛,又敌不过一时间的毁坏,留给后人的是永久的心痛!就在二〇一三年一月三十日,有一个镂花窗户忽然间被不法之徒偷盗暗算。虽有报案,至今依然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父辈们如果在天有灵,看到如此情景,一定会撕心裂肺,痛哭流涕的。

          创业的艰难,持续的时间毕竟不长;守业的艰难,在于持之以恒,时间无极限。既要考虑清扫清理,又要着重保管保护。既要防火防盗防白蚂蚁,又要防风防雨防倒塌。不久的将来,还要考虑如何修缮修理修复。

            曾经有一时期,也请人每天早上开门打扫卫生,晚上关门锁户。初二十六备办三牲敬奉神明。后来,因为劳动力成本增加,也就变得有始无终,难以接续了。有时,我大哥回老家,长住菲芳居。看管古大厝,我大哥驾轻就熟,十分在行,可惜后来他经常定居香港。

            父辈创业艰辛,几十年如一日。父亲和他四哥同胞骨肉,守望相助。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他们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辉煌业绩。当然,这句话的定义域只限于我们老家那个小山村。

            江山代有才人出。目前,我四伯父的儿孙们在菲律宾和香港发展,事业蒸蒸日上,前程无限广阔。我们兄弟也都不在老家发展,唯独我尚且没有走出南安。后代儿孙渐行渐远,他们理当寻找属于他们的远方和诗。

          菲芳居古大厝,对于后代儿孙来说,更多的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是叶落归根的根,是衣锦还乡的乡,是祖德宗功的发祥地。保护好菲芳居古大厝,就是对父辈创业者的最大景仰和缅怀。保护好菲芳居,就是留住几代人梦绕魂牵的乡愁啊!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喜看今朝子侄辈们朝气蓬勃,各展宏图,他们是菲芳居的真正主人。但愿他们会接好保护菲芳居的接力棒。虽然任重道远而不辞辛苦!以克绍箕裘为己任,根深叶茂思其本源。祝福菲芳居,祝福从菲芳居走出去闯天下的兄弟们以及后代子孙!请记住,菲芳居,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黄源水,写于2017年11月25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保护好古大厝留住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py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