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就是问的太多又想的太少

作者: 陶瓷兔子 | 来源:发表于2016-11-12 17:37 被阅读1415次

公司新来了几个实习生,分给我们项目组的,是个还没毕业的小姑娘。

前两个月入职培训的时候,我对她印象很好,比起同龄的几个人还睁着迷茫的双眼等着我们划重点,她则认认真真的记了详细的笔记,每一天的培训结束后,还追着我们提问,态度诚恳又认真,像是个从高中课堂上走出来的学生。

我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做“十万个为什么”,跟组里的一位老前辈夸起她,老前辈笑笑,“你别高兴的太早,公司需要的是员工,可不是学生,再过段时间你就知道了。”

可我怎么能不高兴呢?

看着其他部门的那些带着实习生的同事们每天焦头烂额,追着那些孩子们问,“你不知道怎么也不吭声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你确定?”

我觉得自己真是很幸运。

培训期结束之后,小姑娘依旧每天准备了满满一张纸的问题,在茶水间,在午饭时,在我等待电脑开机的几分钟,甚至在我下班回家之后都会收到她的提问短信。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培训期期间已经讲过的内容。

我将她写在笔记上的内容指给她看,她点点头,“找起来好麻烦呢,还是问你们好,又快又方便。”

她用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我于是硬生生的将那句,“可我们不方便”咽了下去,换成稍微委婉的一句,“以后还是自己先看看笔记吧,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不要问了,问过一遍的问题,也不要再问第二遍了。”

到了正式开始参与项目的时候,我一进办公室,就看到她愁眉苦脸的坐在电脑面前,看见我来像是看到了救星,一把挽住我的手。

"姐姐,你帮我看一下,这些邮件我要怎么办?”

"先把信都看一遍,然后看你能处理那些就处理呗。”

她哦一声走开,不到一个小时又跑过来问我,“那我要先处理哪一些呀?”

我恨不得将她脑袋上的问号光环拔下来踩的稀烂,“培训了两个月,别告诉我你连怎么回信都不知道。”

"可是我怕我做错了”,她说,“这么多信,我真的不知道,要从哪一封开始回呀。”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前辈那句“别高兴的太早”的劝告。

一个人勤学好问固然是好,可如果她问题太多,那这个人本身就是问题。

怕自己做错,就要先去思考不同的解决措施,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去验证,而不是坐在原地等着天生掉下一个正确的答案。

没有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什么都懂,但所谓成长,绝对不是像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只长着嘴寻找答案,而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刚刚入职的时候,带我的前辈教我Excel函数,在纸上写了三个公式之后,就将一个做好的数据表抛给我,“这是成品,这是原始数据,你今天的任务就是自己把这个原始数据加工完毕做的跟我的一样,前面右拐就是书架,不懂的地方自己去查。”

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学会了数据透视表,学会了求和公式中嵌套的IF函数。看上去很浪费时间,但我获得的,却远远不仅仅是几个excel的技能。

到了开始做项目的时候,每当我开口提问的时候,前辈总会反问我,“先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什么?”

于是我不得不将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磕磕巴巴的说出来,他总是会等着我说完,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反驳或是补充。

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看着同期进来的同事都能很快的得到答案,而我却不得不走上好大一段“弯路”才能到终点,反而有点怨恨他不近人情。

直到后来自己独立做了项目才发现,其实获取答案的途径,很少在于问,而在于思考。

而你的上司希望看到的是你提出plan A,B,C,各自的利弊以供他们参考,而不是大咧咧的开口就问,“那这个项目您觉得从哪里入手比较好?”

先思考,再提问,是一件跟本能对抗的事,但如果你能战胜自己的本能,你就可以解决至少80%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需要自带答案,即便这个初始的答案是错误的,“正确”本来就是错误被纠正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被对方硬塞在你脑中的真理。

你获取信息的过程有多简单,你遗忘信息的速度就有多快,一个不经过思考就能轻易得到的答案,也无法在你的脑海中停留太久。

尼布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描述过这样一类人:你时常觉得耳鸣、目涩,注意力无法集中;你懒于记忆,习惯于张口就问;你不喜欢冗长的陈述和表达,喜欢直奔主题和搜寻答案。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内容。

我不怕你错,我只怕你根本就不想。

怕你习惯于开口就问,却不知道自己的习惯本身就是问题。

我们常常以为回答比提问困难,但实际上,提问的那一方才应该完成最困难的那部分。

知道该问什么问题,远远比只知道“答案”重要得多。当你知道自己该问什么问题的时候,找答案往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你需要在自己与问题之间建立起内部对话,为什么要问,困难是什么,该去问谁,想要得到什么样的信息,除过提问除外,这些信息是否还可以从其他的渠道获取。

当你不再依赖于别人,而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己解答的时候,你就成了自己的老师。当它成为一种习惯,你就能教会自己任何事情。

开始的时候很困难,你需要花比起提问更多倍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可一旦这种方式成为习惯,你就会获得更加强大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的旅途是星辰大海。

不要选看起来很好走的那条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章鱼哥Kivi:thank u so much
  • e998df704321:另:與你,同時也與看到的夥伴兒,分享一本書。本書的書名,就蛮有趣的《是思考?還是想太多?》看完它,现在对于杨绛的那句话。。。将心比心,理解~但不认同。其实,我很想看看那个给她写信的年轻人的...信。那个年轻人都说了什么啊?
    以下是摘錄於書中的段落(有點兒長😉):
    “「思考」和「想太多」之間的最大差別在於一個是在解決問題,另一個是在製造問題。當我們遇見困難,思考可以協助我們找出好的解決方法,但如果想太多,只會製造更多的困擾。

    但「製造問題」不一定都是壞事,這要看這個被製造的問題有沒有價值,如果沒有價值,那就是名符其實的「想太多」,像是點了一盤自己根本不想吃的東西,製造了一個根本沒必要的困擾。但如果製造的問題是有價值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在人類思想史上,製造最多問題的哲學家大概可以算是笛卡兒。笛卡兒懷疑東、懷疑西,針對看見的所有事物都要懷疑,甚至對於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也要懷疑,這真的製造了大麻煩。但這樣的懷疑有價值嗎?如果只是懷疑,自然沒什麼價值,想太多了,沒事給自己找麻煩!

    然而,笛卡兒在懷疑一切之後,開始尋找知識的根基,想要挖掘出一種「無法懷疑而且絕對不會錯的知識」,作為一切知識的基礎,這就是著名的「我思故我在」。這個思路,開創了許多新的哲學,讓我們對知識的建構有了更深入的反思,有助於我們找出更合理的知識理論。有了這個價值,自然就不算是想太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覺得自己或是別人「想太多」,那是因為想要思考的問題,並沒有正確的答案,既然沒有正確答案,無論怎麼想,都不會有結果,為何要浪費力氣思考呢?

    事實上,針對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不同的思路之間還是可以比較的,它們有著不同的合理性,當我們學會如何評估這些思考的合理程度,就能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答,選擇它,會有最高的獲勝機會。這樣的思考,當然是有價值的。而學習思考,就是要把這樣的價值找出來,成為一種能力,用它來引領我們的人生。”

    最后请移步至《行动科学》《反映的实践者》《培养反映的实践者》【意识科学】
  • 一斤豆包:写得非常好
  • 用心才有未来:文中会详细注明您的个人简介和转载来源,如您同意授权转载文章,麻烦您有空的时候添加一下白名单,开白ID: BeBetter008 再次感谢您能授权转载文章~
  • 用心才有未来:尊敬的老师,您好。一直以来关注您的文章收益甚多,是您忠实的粉丝读者。这是我经营的公众号(BeBetter008 )特别希望转载一下您的这篇文章,请问可以吗? /:,@-D/:,@-D
  • 8f17d43d8a98:我好像正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 Zzz张阿姨:我能说我一定要给你个赞:+1: 然后分享给我身边的伙伴
  • 我060061:最近做事,发现自己总是习惯于向老师提出问题,却不会先自己思考。自己想先思考的时候,又什么都思考不出来😔😔😔
  • 浅浅白鹿:应该把前辈的知识拿过来吸收借鉴,然后自己总结,理解,,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去实践,遇到新的问题,应该先去自己摸索,实在搞不懂的,再去学习,不知对否
  • 561bba8bc1c1:不要选看起来很好走的那条路。
    这句话并不总是正确
  • cd609dc4c87c:我不怕你错,我只怕你根本就不想,很有道理。
    章鱼哥Kivi: @cd609dc4c87c 我之前就在犯这个错误,唉,必须改
  • 3d93a2db7451:真幸运关注了你
  • a8120db94f3d:想得太多时又做得太少
  • 玛莉花先森:@fly九小仙儿 啥都等别人给他准备好,然后自己在那玩,看着真来气真想敲他一闷棍
  • Ellealone:我喜欢这一句,我不怕你错就怕你不想。
  • 5c6c8954efff:不要选看起来好走的那条路
  • 89279a3803a9:总是习惯提问而不肯自己多下功夫的人,最近碰上不少,神烦~

本文标题:你的问题,就是问的太多又想的太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sf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