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猜到,冰雪聪明的你们,已经猜到Sir今天要说这部片了——
恩,它来了——
《恶棍天使》。
昨天正式公映。
目前豆瓣评分3.8。
好于1%的喜剧,据说昨天是0%。
仅比不久前“错别字成语三部曲”中垫底的《从天儿降》,高0.1。
豆瓣首页基本找不到一星以上的评价。
《恶棍天使》有多烂?
现在来给你们说说。
延续了《分手大师》的设定。
《恶棍天使》也是一男一女的情侣配置。
只不过,前者是“拆散好手”。
后者是“讨债专家”。
从情到钱,很俗,很接地气。
孙俪饰演的女博士查小刀,智商过人、情商感人。
邓超饰演的“蛇精病”莫非里,性格暴躁、嚣张跋扈。
性格迥异的二人成为拍档。
影片就讲述两人在讨债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荒唐事。
作为一部号称需要在影院门口“准备救护车”的喜剧。
Sir先说它的喜剧效果。
很不幸的是,邓超,俞白眉团队对喜剧的理解,依然没有进步。
跟《分手大师》一样,《恶棍天使》绝大部分笑料,都由片中人物卖丑、耍贱、犯傻提供。
主要角色,不论外在还是内在,没一个正常。
不是油腻而痴肥的神棍。
就是蓬头垢面、眼影糊一脸的旅店老板娘。
还有孙俪的大板牙。
智商都在60以下。
《恶棍天使》里,大部分笑点由男女主角(即邓超、孙俪)负责,大多以这样的套路——
邓超原计划这么做→孙俪无法get到邓超意思→最后自家人打自己人。
比如邓超让孙俪守在门口,“见到出来的就打”。
结果,被打的是邓超。
还有最后大决战,邓超屡次三番遭孙俪“暗算”,就是她理解不了“谁动你就开枪”。
诡异的是,孙俪饰演的查小刀还是以学霸著称。
对比今年笑果最出色的《夏洛特烦恼》,喜剧手段就丰富得多。
比如,有“语言梗”——
一开始袁华羞辱夏洛:“只身赴宴鸡毛装,都是同学装鸡毛”。
后袁华落魄,同样的衣服,赋诗:英姿飒爽雄鸡装,飞上枝头盖凤凰。
“动作梗”——校长一边喊,“我说,你要干什么”,一边戴眼镜。
还有一些之前难以留意的“细节梗”——请注意两图画红圈部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KJJ”
而,如果说喜剧手法太单一,让人疲惫,那喜剧尺度的无下限,则是《恶棍天使》不可饶恕的硬伤。
以诸多媒体谈到的“吃屎”为例。
当那坨狗屎第一次出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会有人吃了吧。
果然,有人舔了。
而当梁超舔了(还两次)时,我心里打鼓,不会还说好吃吧。
果然,舔完后,他说,这酸爽。
我并不反对屎尿屁喜剧。
但反对一切为屎尿屁而屎尿屁的喜剧。
比如(又要搬出周星驰),《喜剧之王》里,星爷也拿汁液开玩笑。
但我们不会恶心——或者更准确点,不会反感。
那抽鼻涕就是尹天仇对演戏疯狂的热爱,与忘我的努力。
我们会笑,但笑了之后,会难过。
因为“喜剧就是一个人特别认真地做别人看来特别傻的事”。
而特别认真地做别人看来特别傻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干过。
娟儿,我这一辈子已经受过太多挫折了
我实在太累了
而,《恶棍天使》里,当梁超无比滋味地舔着沾在证书上的狗屎时,Sir确实听到电影院传来“哈哈哈”。
但Sir也敢肯定,大多数人,在第一反应哈哈后,紧随而来的,是恶心。
拍《恶棍天使》,是邓超与周星驰合作《美人鱼》后的事。
可惜,在和最懂喜剧的华语电影人合作后,邓超的喜剧观,还是太狭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贱人,我们是一个拘谨的民族,其实观众都是我们需要去温暖的人。有人说你在耍贱,不,我们耍得还不够。
喜剧可以耍贱,但喜剧不能只有耍贱。
坦白说,Sir能感觉到邓超团队害怕你“笑不够多”的诚意,但种种失控,泛滥的笑点,还是不免让人有胳肢窝被硬戳的不快感。
当然,Sir并不认为《恶棍天使》比《分手大师》差。
邓超扮演的恶棍沉溺在旧时光,一听到现代化的工业噪音就炸毛,人设虽借鉴大卫·林奇的《橡皮头》。
但影片最后,他使用代表童年记忆的彩虹糖、可乐打败对手。
是形式呼应内容。
女主选择,孙俪也比杨幂表现自然——某时刻,甚至可称为可爱。
甚至为查小刀的神经质编制出家庭阴影的前史。
但,孙俪依然塑造不出一个人物。
戏份的压缩与刻板的形象输出,让她的痛苦看起来更像做作的表演。
最后,当她与偏执的母亲和解,是这个人物放下自卑,找到自我的前奏,但我们感受到的,只是一对母女赌气闹别扭后的和好。
仅此而已。
它太想取悦观众了。
在Sir看来,这才是《恶棍天使》最大的硬伤。
要知道,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创作者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内心。
其实,今年几部大卖的国产喜剧,都有这个问题,即使我们大声鼓掌的《夏洛》,同样如此。只不过,后者用相对“高级”的喜剧手段,掩盖了它的缺点。
而令人深思的是,这些近乎谄媚的喜剧,在市场上,却又纷纷满载而归。
五亿,八亿,十亿……
从《恶棍天使》这两天的票房看。
打破《分手大师》的6.66亿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的喜剧被称为改朝换代的一年。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许多来自二次元,无底线的笑点,蜂拥而出,圈钱无数。
但,这种充满庸俗之气,甚至不乏恶俗异味的笑点,真的是我们要的吗?
Sir想起了当初冯氏喜剧在内地走红。
因为其电影不靠画面,靠台词制造笑点。
让批评不像电影,像相声,毫无艺术价值。
但不管冯氏喜剧里怎么插科打诨、起码还有一个故事。
更难得的是,对世道人性,清醒而凌冽的讽刺,一直在。
《大腕》荒诞,把一个名人葬礼办成“广告发布会”,是在向当时虚假广告泛滥现象开炮。
《手机》情色,其实是转出发达的科技的另一面,把当代婚姻的困窘,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笑过之后,那是辛酸。
如今二十年过去。
当初我们还在谈“喜剧”,还剩下什么——
身体排泄物?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一部喜剧,搞笑就够了。
但真的够吗?
在这点上,Sir绝不妥协。
商业电影的底线,本来就该由电影人,和观众一起定下并保护。
在别人强*我前,我绝不先脱下自己底裤。
网友评论
不过,还是很喜欢毒舌的,微信号也有在关注。哈哈,毕竟毒舌,可能才会这么评论电影吧。
可能是因为我觉着这电影不至于那么差才说了那么多,如果不太喜欢我的说法,别喷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