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展望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人生智慧正在于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去拥抱幸福,幸福与痛苦都是人生不可回避的命题,如若摆脱了痛苦的侵袭,幸福自然也便成为生命的主色调。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便决定了不同个体注定会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呈现,一个思想深邃的人纵使身陷囹圄依旧能勾画出自己的美好世界蓝图,而思想庸俗的人纵使赏尽世间颜色仍是空洞多于感动,肤浅胜过赞赏。
对于幸福的追索,无外乎求诸于内与求诸于外两种。于内在而言,全赖于个人个性的确立,它非可受主观意志而转移,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深刻影响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它隶属于个人思想,他人无法干涉。外在的追索相较于内在而言,便多了更多选择,世人皆可追求,而非少数人才可寻觅。
对外在事物越是看重,便会对自己越发不满,外部压力越大,从而使得越发郁郁寡欢。因此对于外在事物应始终持有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过分追求外界事物的优劣得失,反而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加顺利,因为不会过分追求,也便不会再有过大压力。
常有囿于人生意义的困境,不得人生意义而自怨自艾者,事实上对于人生意义的苦思追寻本身便是在行人生无意义之事,任何个体都无权做出对于人生意义的判定,人生的历程往往都是在对人生意义进行追索。
我们首先须知人生本来并无意义,因为每个人并不是能够决定自己的出生而来到这个世界上。
人生的意义是我们每个人后天赋予的,任何人的存在都为合理。所谓人生意义,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探究所谓人生意义真谛的言论皆是虚妄,如若人生意义趋同,人也不能称作原来的自己,你只能是探究者的复刻,失去了原本自己的所有色彩。
人生意义在于你知道你的人生存在意义,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是对于人生迷茫的人,既然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我们还是对于人生拥有美好向往,只是现实的不如意暂时蒙蔽了双眼,占据了目前人生的主流,只要扭正心态还是能够回到正轨上。
真正认为人生无意义的人,多是再无欲无求之辈。此类人自然也便不会提出追寻人生意义的问题,于他们而言,人生只是一场无聊的狂欢盛宴。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对于外界的需求也就越少,因此世上能掣肘他的事物也便越少。
正因无求于俗世,随欲望衍生的痛苦也就越发少了起来。事实上,人生中的痛苦都是来源于不满足,所得的越多,需求也就越多,不舍也越发多起来。欲望带来的痛苦只有以欲望填补,因此带来的后果只是欲望满足的阈值被不断提高,直至彻底的湮没自己。
人与人生来便存在个性的极端差距,两个极具个性的个体完全相融的现象并不容易发生。若因维持表面的联系,一方将不得不掩盖自己智慧的优势以达到势均的水平,自此受压制者自然便感觉痛苦万分。
社交带来的感官愉悦只会加深思想的空洞与无聊,所谓的愉悦感也只是大脑对于个体行为的奖励机制,并不能彻底抚平思想深处的褶皱。
痛苦有无数种展现形式,却总是师出同源,物质的优越与否并不能消除痛苦带来的侵害,痛苦不可消除,只能尽可能避免它对人体精神的荼毒。
人本脱胎于自然界,被人类自己赋予了社会性的性质,交往需求成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质,但并非人人都可忍受人员聚集带来的粗糙的狂欢。
孤独是独属于思想者的珍贵财富。唯有独处时,思想者才可以拥有完整的自身灵魂,不必要迁就庸俗的灵魂而使自己承担不必要的痛苦。孤独带来的并不是无聊,思想卓越者的精神世界只有靠自己取悦,反而无意义的社交会使得思想者倍感无聊与匮乏。
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是幸福的,人生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对自身闲暇时间进行支配的权利,能够拥有完全属于自己所支配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思想者卓越的智慧使得他们能够领略更多庸俗者难以领略的美好。
世人常常会有一个巨大的弱点便是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是陌生的,所有对于世界的认知与见解全来自于外界知识的灌输与自我的臆想。任何行为举动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试探,因此不同人于不同事必定会得到不同结果。
太过重视外界看法带来的结果必定是承受强加于己的压力带来的痛苦。大多数引起痛苦的情绪都与他人有关,只因他人所致为自己徒添痛苦,属实不是智者所为。
生活中很大部分痛苦皆是源于理想高于现实带来的破碎感,人们大都期望自己人生犹如一副五彩斑斓的画卷,一部精彩纷呈的小说,这种期望往往却造就了诸多痛苦,期待过高带来的满足感阈值也便越高,但若能以清醒客观看待自己与这俗世,便能避免大部分的痛苦与不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