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闲扯】之十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8-11-22 07:25 被阅读10次
    【论语闲扯】之十

    之十


    《论语·子罕篇》第九

    53.【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臆断,没有一定要满足的贪欲,没有固执己见,没有自我自恋之心。

    此则是孔子的门生对他的道德修养及其人格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这先后出现的四个毛病是按照人的成长过程来的。

    人在儿童时代,人与物不分,我与他不分,生命尚在混沌懵懂之中,主观臆断自是不免。随着慢慢成长,分清了人与物、我与他,不主观臆断了,少年又冒出一个叛逆期的“必”的毛病来,非要父母买名牌,非要怎样怎样,父母教育不听,发火,甚至挥拳相向。

    渐渐的,少年这才明白,有些东西争取一下,是能够得到的,而有些东西无论怎么争取都是得不到的,于是收敛欲望,三观初具雏形,形成自己的一套对世界的认识,进入青年。

    但是一旦三观固定,又容易出现固执己见的毛病,听不进意见和建议。经过师长的教育,经过安身立命的生活的打磨,这才一点点修正自己,摆正学习变通的姿态。如此进入中年,事业有成,沾沾自喜,一个自我自恋的毛病又来了。

    那么这个毛病怎么除去呢?要么靠生活际遇的教训,要么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和修养,扩大自己的视野眼界以及胸怀。克服了之后是一个什么境界呢?那就是无我、忘我了。

    这个与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相近。当然,不同的是出发点,儒家的出发点是社会伦理,而佛洛伊德的出发点是人类心理。


    54.【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长叹一声感慨道:“(对于老师的道德学问),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坚固(钻不透)。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而又像在后面。老师既用他的博闻强志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得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即使我用尽了我的全力,但我依然发现他高大威严地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前进的路径了。”

    此则乃孔门高足颜渊拍夫子马屁也,不得不说,夸张得有点过。前面我们讲过,他两个惺惺相惜的,互拍马屁,相互点赞之处不少。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你看看,好学颜回第一,贤能颜回第一,绝对是孔门品学兼优的第一等的三好学生。


    55.【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要搬到东边的一个偏远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落后闭塞,鬼都不生蛋的不毛之地,不开化,哪里是人居住的呢?”孔子说:“有君子去居住了,哪里还闭塞落后呢?”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夫子的回答,自信满满,元气充溢,简直找不到后来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的一丝影子。夫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面前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非凡气魄。想想现今的儒家们“改变不了世界就适应世界”“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之类的言辞,那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啊!

    毫无疑问,孔子想改变世界,不然也用不着去周游列国了。虽然他千辛万苦周游一圈下来,确实没能改变世界,以失望沮丧的悲剧收场,但他既没有去适应世界,也没改变自己的初衷,但他最终奠定了我们的原初文化基础,并以此影响了后来的历史。


    56.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向前方流去(永远不回头)啊。”

    这是二千多年前的致青春呢。此时的夫子既是哲人,更是诗人。

    不知道李白吟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夫子此言。李白的夸张豪放,夫子的平静内敛,但两两相比,我个人更欣赏夫子内涵满满的这句话。


    57.【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与客观条件无关);譬如平整一块土地,虽然(向低洼处)只倒下一筐,这时(如果)继续,那是我自己要继续的(与客观条件无关)。”

    此则以两个相互对应的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人在改造自然或社会的时候,不可或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日拱一卒永不言弃的意志力。顽强、坚韧,不为自己找懈怠的借口,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58.【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青年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未来一代不如现在一代呢?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默默无闻(无所作为),那他就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了。”

    过去我们说过,尊老那是必须的,那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文明底线,但社会要发展,文明要进步,仅有底线是远远不够的。考察我们的历史,敬畏青年,却基本上被后来的儒家们摒弃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总喜欢控制青年、折磨青年、打压青年,总想让青年成为老年的复制品。这就导致我们这个社会超级稳定,因为青年的青春激情、冒险精神,和想象力,从小就被家庭和学校洗白了。


    59.【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不怕被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为什么三军不怕夺帅?因为夺了主帅,还有副帅来顶起,夺了副帅,还有下一级的将领来撑起。为什么匹夫不可夺志呢?因为一个人的志向,是他活着的动力和依据,你把人家的志向灭了,那不等于要了他的命啊!

    当然,夫子这话不是说给“你”听的,说给谁听的呢?说给那些有志之士听的,意思是说:既然有志,就要誓死捍卫自己的志向,为之不惜以死相拼,只有这样自始至终不忘初心,并为之奋斗努力,才能最终心想事成功德圆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闲扯】之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th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