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自责,跟孩子治气才是常态

作者: 蓬勃育儿社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21:02 被阅读0次

    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心情不太好,就想着吃点甜食缓解缓解:宝贝,给妈妈拿支冰糕。

    三岁半的闺女打开冰箱发现就剩一支了,就舍不得给妈妈了:我要吃。

    妈妈开始商量:那我们一人一半。闺女不答应。

    那你给妈妈留一点可以吗?闺女摇头。

    要不你先让妈妈吃,吃完了领你再去买。闺女还是摇头。

    本来就窝火的妈妈有点搂不住了:以前所有的冰糕都是你和爸爸吃了,妈妈今天吃一根你都不愿意,好吧,你这么不懂得分享,那妈妈也不跟你分享了!

    说着就进屋了,就开空调了。

    闺女一看妈妈没动静了,就麻溜的把冰糕吃完了。过一会见妈妈还没动静,就站在卧室门口晃:妈妈,我也要开空调。

    不开,谁让你不跟妈妈分享的!

    说完这句话,妈妈突然反应过来了:我怎么跟一个三岁半的孩子治气呢?

    原创插画

    妈妈这个问题乍一听还真是挺有道理的,还真是一个懂得反思的妈妈。

    在日常讲课过程当中,我也会讲到类似的例子:一个妈妈和5岁的孩子吵起来了、打起来了,你说她的心理年龄是不是和孩子一样大?我还会继续补充:因为只有老虎和老虎、兔子和兔子才能打起来,因为它们势均力敌,而老虎和兔子是打不起来的。

    但是,今天我必须调整我的观点了,之前我把这事看简单了,用极高的标准要求普通人了。

    这事必须从情绪的底层逻辑说起。我们的大脑其实只对接收到的刺激做反应,而根本不管这个刺激是谁发出来的。就是说,大脑本身是没有能力分辨大人、孩子的,它不分发出刺激的人是三岁半还是十三,只要收到刺激就反应,该生气生气,该发火发火。而且,大脑连真的假的也分不清,电视、电影里那些胡编乱造的情节也一样能让你有哭有笑。

    要不要跟一个三岁半的孩子治气,需要意识的参与,需要意志的参与,需要和强大的生理基础做斗争驾驭好情绪。

    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是高的,对方是低的,然后还能跟对方不一般见识,这就不是一般的境界了,是需要长期的修行才能达到的。

    所以,这个妈妈一点也不用自责,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普通人就是容易和比我们低的那一类人治气,比如孩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气,是越说越气,越说越治气,声调也就高了,嘴皮子也就滔滔不绝了,呵斥、威胁甚至恐吓也就都出来了。

    这个妈妈做的已经很不错了,情绪可以说基本没有失控,也就是用了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只是让孩子体验体验罢了,真的已经做的很好了。

    除了修炼,有没有快捷方式来应对情绪呢?给这个妈妈支个绝招:转移注意力。

    情绪这东西,最怕相互激荡,一旦这个恶性循环开始,那基本就跟掉进沼泽地没两样了,肯定是越挣扎陷的越深。

    管过孩子的肯定都有体会:因为工作心情不爽,回家见孩子没写作业就很生气,就会压着火讲上几句道理,这时候孩子的反应一般是不会让你满意的,比如认错态度不诚恳,比如找理由、找借口;这时候你就会更生气,然后就会更严厉的训斥,孩子这时候的本能反应不可能是服输认错,而是会进一步的自我保护,要么是犟,要么是不说话,要么就是哭;这时候你基本就搂不住了。

    除了这种现实层面刺激的相互激荡,单纯的想象也能达到这个效果,害怕的时候是越想越害怕,生气的时候是越想越生气,焦虑的时候是越想越焦虑。

    怎么转移注意力呢?要强迫自己行动起来。眼看要打起来了就要强迫自己离开,在家生闷气的时候要强迫自己去拖地,长时间闷闷不乐要强迫自己去跑步。

    这样做就能打破情绪的发生、发展规律,就能让人从情绪的泥潭中脱身。

    如果下次再剩一支冰糕了,妈妈要果断的领孩子行动起来,穿衣服出门,超市里有吃不完的冰糕。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万别自责,跟孩子治气才是常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wx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