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作者: 陈观南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15:28 被阅读3510次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离别与相思一直动人,是因为心灵所思所念的纯粹,它不掺杂功利性因素,甚至会排斥这些流俗市侩的成分。它是牺牲状态的,要与相思对象合而为一。把不能得、不舍得的情欲实现了,我与他一体了,我的生命状态才具足圆满和谐。如此看,爱情其实是有宗教色彩的情感。因此,分别是一种笃信的考验,相思是一种虔诚的证明。

“行行重行行”,四个“行”字已经犯了诗歌创作忌讳,这不特指格律,而是一般意义上用词的审慎。奇怪的是,我们读这首诗感觉不到它是一种冲撞,而是一种突破,它让你听见了那个妻子的惆怅与无奈。这种用法,是李清照《声声慢》的雏形。

以前,屈原在《少司命》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一次远行就足够让她难过和不舍,可是聚少离多竟然是寻常状态,叠词如叹如怨,相接片片哀愁。从难过到无奈的状态转变,有的人是习惯了,麻木了,这叫情之浅,而有的人却积淀为沉郁和敏锐,扩大了生命情致的感受阈值,这是感之厚。因为青春勃发的生命力,才有数不完的思念,千奇百怪的想法。“生”别离比“死”别离更悲伤,正源于在希望和绝望之中牵扯,举棋不定。“死”可以让人绝望,“灭除残梦想”,而“生”却让人除不掉,灭不得,绝不了。故而“行行重行行”的回复往还,更合乎浓情之本,非无情人可道出。无情之人一说,便满口矫词。

游子之远有万里,各自在天的一边。万里和天都是大词,空间越广大,人迹越渺小。草蛇灰线,欲行难觅,这是“涯”所托出的悲哀。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在天涯海角的空间下,听到断断续续的柔细音色,在倾吐渺渺茫茫的牵盼。相隔越远,声音竟然越锥心肠。

道路又艰难又漫长,什么时候见面,哪里有期限?她一直在寻找圆满的准确限度,追求可感可知的美好,追求一种安定的、可依赖的、有安全感、幸福感的生活。只是,“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的结果告诉他——安可期——也就是不可期。没错,她在暗暗提醒自己不能耽溺,已经在内心自言自语。《诗经·蒹葭》里,有不能亲近的佳人,这里有不能亲近的游子。“道路阻且长”虽然是他们同要面对的现实,但那里的佳人宛然可见,这里的游子却遥不可闻。所以,我们看到《蒹葭》是在希望中惆怅,在惆怅中爱恋,而《行行重行行》是在失望中忧伤,在忧伤中怜悯。《蒹葭》的气质是通向远的,远处可见引他不断靠近,有不竭的动力,而《行行重行行》通向深的,她看不见远,动力在慢慢消退,下潜到对情的关照中去。

胡地的马可以依靠北风,越地的鸟可以栖息树枝,这些都已有安全和依赖了,成双成对了,有永远的依托了。诗歌到这个句子,也突然变成了对偶。这是早期五言诗受骈赋影响,而不是强调格律的做法,属于无意识。句子都比翼了,这个充满孤独的女子怎么样呢?随着时间越来越久,她并没有习惯,没有漠然,反而更加敏锐,被相思折磨得“衣带日已缓”。我们自然想到柳永词中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的人也是憔悴不堪的。同样表达一个意思,柳永的“终不悔”是市井的宣言,一种誓言,而《行行重行行》是闺秀的温存,是床笫之间的告白。柳永是展示的,这里的主人公是引导的。衣带已缓郎不见,花树照影犹自怜。因此,诗韵更长厚。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历来解释纷纭。有人认为是主人公遭遇谗陷,也有人说是游子被蒙骗,所以才远走他方。我个人持最普通的想法,浮云白日是说时间久远,“蔽”是说生活变化之大。在精神如此窘迫中,他仍然不回来。因为思念之情,让她苍苍老矣,时光忽然之间,竟已这么迟晚。有人认为,这里的老是指心老。心一老,没有了那种青春气息。我觉得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活力,没有在丈夫跟前撒娇游戏等等的情调。只是,这样解释的话,和“岁月忽已晚”似不贯连。

她为什么忽然发现已经晚了呢?在旷久的时间之中,她是在无心中度过。她的目光一直在追随万里游子,无心敷粉擦脂。“忽”是受惊,她内心感受到了一些悲凉,甚至是不安的预感。“女为悦己者容”,人们总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喜爱的人,一旦年老色衰,爱人不仅没有心动,自己也要先自卑了。晚归一天,当初本应有的欢心便减退一分。远近的时空之隔可以等待,但年岁是催人老的,早晚的时间之分却不允许你追溯。因为年老,热心也渐渐冷却。春秋代序,美人迟暮,朱颜辞镜,红花辞树——人间都留不住,爱人的心就能留住么?

你看,她和空间抗争,和时间抗争,他都想去告诉思念对象自己的爱,在很多复杂的心绪一结合后,她却输给了老去的自卑。之前的强烈盼望,转而怀疑自己是否成了无归的弃妇——

弃捐勿复道。(如果抛弃我了,就不再多说什么。)

我们说,时间会抹平很多伤痕。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只有经历,才让我们知道知止和可行。对别人的无望,实际上是自己先把握到了无望的尺度。所以,这个女子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可能已经不像刚分离时那么简单,她会多疑,揣测游子是不是生了异心。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她也属于游离的状态,不敢确定,也无法确定。一方面,她说“勿复道”,这是昭示大家她并不软弱,很坚强和决绝,能够应对未来。另一方面,她又是柔软和不舍的。关心太多,暴露了自己的牵肠挂肚,不关心的话,又违背了长久的心愿,于是只好说——

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句多情语,也是一句寡情语,介乎关心与不关心之间。如果是真关心,这句话并没有多大用处。如果说不关心,这又是可以不说的多余话。正因为多余,才知其情深,知其义长而藏,知其纠结复杂的心态。

这首诗未必算精工细作,因为它有的句意重复。重复是不受看的,然而我们读这首诗又感觉不到乏味,正是因为它情辞丰满,有很多在含蓄和直朴之间的情状,有收有放,有很多等待挖掘的细心思,这些心思特别真实,也很珍贵。宋代陈绎在《诗谱》里,评价这首诗也说,“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这首诗里有太多表达关系的词,比如“重”“与”“别离”“相”“各”等等,无不指向她被爱的需要。而她的情绪是低落的、失意的,诗中出现了三个“已”两个“相”,全是落空的唏嘘。

“努力加餐饭”,是极日常的话。对分别久远的人来说,说什么都不重要,听那声音,见那行字,睹那件物,就足够了。对女主人公而言,她尽管自视弃捐,内心仍然等待着遥远的爱怜。如此真实,如此可爱,如此牺牲,怎不让人怜惜呢?

换个角度来说,离人听不到的牵盼,《行行重行行》,让他们听见了。内容就四个字:盼君归早。


本文系《古诗十九首》随笔第2篇。

陈缃眠,简书签约作者。转载请联系我的经纪姐姐:慕芝

相关文章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近日无聊,受于朋友之托,荐书于他阅读,思索许久,了无头绪。便与朋友踏青,于山顶之时,想起纳兰性德,也便想起与卢氏之...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 行行[1]重行行,与君生别离[2]。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3];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那天回家是因为外公在难得的清醒中说了一句,叫小c下午就回来,我不行了。自从这次出院回家他便总是说一些糊涂话,所以这...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壹 沉欢醒来的时候,天还没有亮透。 她打开窗户向外望去,入目是凄凉的忘川河,墨绿色的...

  • 想把诗歌讲成故事给你听: 古诗十九首 (其一)

    行行重行行 [汉]无名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

  • 米米20160812《中国古代文学史》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

  • 古诗十九首:第一至第三首

    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

  • 水是眼波横2017-4-16

    行行复行行,与君生别离。 你眼睛真美 有春夏秋冬 我眼睛更美 因为 有你

网友评论

  • 曹无伤:弃捐,不是抛弃的意思,只是说,别的话就不再说了,你好好照顾自己,多吃点饭。
    陈观南:@吕子凤 这是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啊?
  • 大花格子:奇怪了,这首诗很久以来最喜欢的就是这最后一句。有一种所有的情深义重最终都化为平常餐饭的怅然。你好好吃饭,我兀自思念。
  • d7c5113f59ea:古诗故人,我也是醉了,现代人真能体会那遥远时代的意境吗?
  • 陈观南:@马二点点乐 学习了。叠词您说是时期习惯语,除《十九首》外,可否在其他诗、文中例证?我更认为这是特定诗歌中的习惯,属乐府民歌的遗留,“加餐饭”也是如此,属问候语。您说“胡马”“越鸟”是比兴,我是认同的,但实解、深究之类的属于另一个领域问题,未必不能如此。
    陈观南:@马二点点乐 谢谢您。突然想起来,叠词不能作为“习惯”来说,因为从先秦开始叠词就一直用过,诗某些时候用的更勤,因为叠词有其他词传达不了的效果。您说的《世说新语》是南朝产物了,不能作为第一文本使用。《三国志》《后汉书》和文集倒是可以,但是就像我说的,这个不能作为标准来说明,我们现在也用叠词,但不能说这是历史时代特有的习惯。就算说是诗歌的时代习惯——这说法总让人感到别扭,因为它只是一种表达方法,和其他原因无关。
    彭有倦: @陈缃眠 关于叠词我想起了一二例(记忆不清),查了一下,如《世说·赏誉第八》王恭评王忱“王大故自濯濯”;同书《容止第十四》时人评嵇康风姿特秀“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肃肃如松下风”“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或更有。
    彭有倦: @陈缃眠 交流碰撞。游子,实解似以胡马留南不得归北,故依恋旧日北风,越鸟滞北不得返南,故念念在南枝上窠巢。俱是虚处。虚实相生,诗境乃阔。
  • 彭有倦:关于“行行重行行”四字叠,十九之二《青青陵上柏》之八《青青河畔草》之“青青”,之十《冉冉孤生竹》之“冉冉”,之十五《凛凛岁云暮》之“凛凛”,之十八《明月何皎皎》之“皎皎”,可推叠词乃东汉魏晋习惯语,似无关乎审慎。“加餐饭”亦汉代习惯语,应毋需深究。“胡马”“越鸟”喻游子,当作南来之胡马,北飞之越鸟解。然以比兴,似亦毋须强做实解。
  • 郭安安:“行行重行行”,应当是古诗十九首里面的诗歌,那会诗歌创作应该没有严格的韵律等要求,所以无所谓犯忌。窃以为,好的作品,更应该打破很多条框的限制,以内容和情感取胜。
    郭安安:@陈缃眠 那也不一定啊。要敬畏内容,总会有忌讳的
    陈观南:@十里姜场 没有韵律就没有忌讳么?
  • 翠娥Z:凄凄惨惨戚戚
    翠娥Z: @陈缃眠 真会造词👍
    陈观南:@掏心窝子 合辙同工。: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薇雨青芜: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是质朴而情深,有种不雕琢不矫饰的美。
  • 81b96a54e74a:诗文是好,但现在的人有多少人懂?有多少人关注?
    心莲朵朵00: @静静地下雨 古人太痴,留下一首首诗希望这文字承载他们绵绵不绝的相思;今人太傻,追一段段古人的文字,或懂与不懂希望在文字里找到自己左左右右的影子!
    陈观南:@静静地下雨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 事务存档:我觉得你对这首诗的解读很到位,前不久还看到一首和这个有点相似的诗,叫古离别,推荐你看一看,韵味都差不多的。
    陈观南:@静等花落 你可以回来迟点,千万别去临邛。:joy:
  • 北7:很透哦,继续支持,继续努力
  • 乐之读:好诗,只是到了最后一句时有点出戏:joy:
    陈观南:@乐之读 还真有点。没控制住。。。
  • 高豆豆豆豆豆豆:古诗十九首,只是文人诗的初创。诗歌格律要求在当时并不严格
    高豆豆豆豆豆豆:@陈缃眠 叠词用来表现反复低徊的感情很赞:blush:
    陈观南:@苏玉晴香 他说的是对的。你们在讨论不同的问题。:joy:
    苏玉晴香: @高豆豆豆豆豆豆 我觉得不是因为格律要求不严格,而是因为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反而形成了意境的突破,像 行行重行行 这句,严格按照格律来写怕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言语来表达这种踌躇,挽留的感觉了吧

本文标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yg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