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 读书· 推文汇总日更好文墨海
读梵高:走近那个孤独炽热的灵魂

读梵高:走近那个孤独炽热的灵魂

作者: 水湄青萍 | 来源:发表于2024-03-03 17:4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我都在读梵高,从寒冬腊月到东风解冻,从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到欧文·斯通写的传记。慢慢的,某种刻板印象,在阅读中松动、瓦解,一个真实具体的梵高来到我的眼前。

他不是疯子,只是像疯子一样热爱着绘画。他不是天才,只是像天才一样不为世人所理解。尘世加诸在他身上的万般苦难,都化为了画布上的绚烂多姿。

旋转的星空、奔涌的麦田、燃烧着的向日葵、向着天空生长的柏树,都是他那炽热内心的独白。

有的人,千万人读过,他就死了千万次。而有的人,读了一次,从此就永远走在你身边、活在你心中。

——题记

01

1880年,梵高在博里纳日为期半年的临时任命,终于还是被罢免了。原因是一个牧师,上帝的代言人,竟然满脸煤灰、衣服破烂不堪,全然不顾教会的体面礼仪,简直在亵渎神明!

在博里纳日的瓦姆村,矿工们终日工作十三个小时,就只能拿到勉强糊口的食物。而且在暗无天日的地方下,生命还要时刻受到毒瓦斯、崩塌的威胁。即使幸免于难,余生也难逃肺病的纠缠。

梵高发现,所谓的布道根本没什么用,还不如做些实际的事情。于是,他不惜捐赠了自己所有的财物,衣服、钱、床,甚至搬离舒适的住宿,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和矿工们同甘共苦。

如果上帝果真存在,怎么能忍心看着人们如此卑贱地活着,而熟视无睹呢?

梵高内心对宗教的狂热,渐渐被冷峻的现实所浇灭。与此同时,他也再度陷入了迷茫,接下来人生该何去何从?毕竟,之前他已经尝试了好几个职业,画商、老师、书商,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很多人觉得梵高从小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而之前都是需要嘴巴的工作,所以自然不适合。

但事实上,他在伦敦古比尔画廊时,一个月能卖出50张画片,是颇训练有素的推销员。而且,如果他继续干下去的话,依靠梵高家族在荷兰的声势和地位,摆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康庄大道,成为日进斗金的富翁指日可待。然而,他偏偏选择了一条艰辛无比的路。

“我为什么没有固定工作和为什么那么多年没有固定工作的原因之一是:我的思想与那些提供工作的先生们不同,那些获得工作的人是按照这些先生们的想法去做事的”。

来画廊买画的人何曾真正懂艺术,不过是附庸风雅;宣称是传播上帝福音的牧师们,何曾真正为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着想,不过是虚伪作态。而梵高,只愿追随自己的内心。

他说,我的灵魂中有一把大火,而路过的人只能看到一缕烟。难倒我要因此熄灭那团火吗?不,我要用双手呵护着它,直到有人看到,有人过来取暖。

有时候,人们常说“做自己”,就好像生来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走什么样的路。但其实,“自我”是在不断与外界碰撞后所反弹回来的东西,是过往无数经验的总和。唯有去尝试、去行动,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梵高也正是在兜兜转转、磕磕碰碰中,才找到了人生的信仰——绘画。从此,风里雨里,白天黑夜,痛苦狂喜,他都不曾再放下心中的这份热爱。

博里纳日的煤矿

02

天空挂着一轮火球般耀眼的太阳,梵高拿着画笔,在空白的画布上快速涂抹着色彩。他面庞枯瘦,然而眼睛里始终迸发出激情,冷冽的西北风肆意地鞭打着他的身体,阳光几乎要将他的红头发点燃。

但他只是站在那里,忘我地画着,浑然不觉,就好像有一股力量从身体里喷涌而出,又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笔端,他不能停下,也停不下来……

毫无疑问,法国南方这座名为阿尔勒的小镇,彻底点燃了他蓬勃的创作欲望。也是在这里,他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

他租下了一所黄房子,精心装饰房间,热切期盼着好友高更的到来。此时的他,畅想着美好的未来,觉得要在这里住上一辈子。

“有一天,你会有一幅这座小房子本身的图画,它在明亮的阳光的照耀下,或者它的窗户被满天的星星照亮”。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高更的到来,两人在绘画理念上的分歧和频繁的争吵,彻底扯断了梵高心中那根在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狂热的创作中早已十分脆弱的弦。他的精神终于不可避免地崩溃了。

也许因为如今为人所知的名作,如《向日葵》系列、《星月夜》、《鸢尾花》等,都集中创作于梵高生命的最后两年,而这正是他癫痫病间歇性发作的时期。让人似乎有某种错觉:他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原创力,多半是因为疯了!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虽然精神上的兴奋更有利于他进入创作状态,但在来到阿尔勒之前,他已经像农民在田地里劳作那样,在画布上默默耕耘了八年,无数个晨昏,上千幅习作,画了又撕,撕了又画……以至于他的父亲,实在很怀疑自己的儿子是否真的有画画的才能。

在创作第一幅油画《吃土豆的人》时,梵高几乎花了一整个冬天来练习画头部和手部,画了40个不同视角的头像,每晚都要在农人家里埋头画到深夜才收笔。

但是每次完成后,他都不满意。直到他发现自己离模特太近了,无法正确把握透视等问题。他越来越感到,画画绝不是把大自然照搬在画布上,而是让它们按照自己体验到的样子,呈现出来。

“我想试着表明这些人是如何在灯光下吃他们的土豆的,他们用放在盘子上的双手在地上挖,因此涉及了手工劳动,以及他们是如何诚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的。

我想传达出一种与文明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急切地想让人们立刻欣赏或赞同它。”

梵高要表现并不是眼前具体的人,而是这些人的概括,以及所传达出的一个精神世界。他在印象派之前,就更早地理解了“印象”的意义。

而后,梵高来到欧洲的艺术之都巴黎。当看到马奈、莫奈、修拉、塞尚这些画家个性鲜明、色彩明亮的作品时,他的灵魂都为之震颤了!“欧洲几个世纪以来把绘画浸泡在里面的那种‘褐色肉汁’荡然无存'”。

从此,他开始了自我革新,并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他的调色板整个儿地点亮了,夜空深沉的钴蓝色、如火燃烧着的明黄色、温柔的紫罗兰色……在他的画布上流淌着、转动着。尽管这样大胆前卫的画风,只会让他的画更加无人问津,他也全然不顾。

我常常觉得,绘画和写作是很相似的,两者都是表达。既然是表达,就难免遭遇被误解、甚至不被人理解的命运。像是柳宗元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所提到的,“得之为难,知之愈难”。

为文之难,不在于辞采的华丽、立意的深远,更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独到的见解。 而难上加难的是,写出来的作品,要让早已被各种陈规俗见塞满脑袋的大众所接受。因此,古往今来,多是“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

高更说:你永远也成为不了伟大的艺术家,除非你学会冷静作画。梵高反驳道:不,我要热情洋溢地画画,你这个白痴!

当我画一个在田里干活儿的农民的时候,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农民就像庄稼那样正在向下融会到土壤里面,而土壤也会向上融会到农民身上。

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太阳正注入到农民、土地、庄稼、犁和马的里面,恰如他们反过来又注入到太阳里面一样。

当你开始感觉到世间万物运动的这一普遍的节奏时,你才算懂得了生活。只有这,才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他可以没有爱情、没有面包,但就是不能停下手中的画笔。他要将生命注入笔下的一花一草一木,世界万物已和他融为一体。

吃土豆的人 罗讷河上的星夜

03

1890年,在奥维尔的一片麦田中,梵高用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解脱了。“生命中的苦难多得让人无法想象”,弥留之际,他对守候在床前的弟弟如此说道,“我希望能马上死去”。

是啊,这个世界,对他实在太过残忍、太过无情。父母不理解他,将他视为家族400年来最不孝的子孙,认为他有辱家门。爱情与他无缘,他忘我地付出,不是被家人反对,就是对方决然的“不!绝不!”。小镇的人们视他为异类,联名写请愿书驱逐他。

贫穷、饥饿、孤独、痛苦、甚至绝望,时时围绕着他,侵蚀着他的身心。这样的人生,足以称之为“不幸”,甚至应该说悲惨。然而,不知为何,我却觉得他是幸福的。

他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感知,他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色彩,发现常人所忽视的美。即使是在奥维尔疗养院周围都是精神病患者的极致孤独中,在博里纳日被黑色煤灰吞没的恶劣环境中,在田里劳作因风吹日晒而饱经沧桑的农妇脸上……

在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中,处处可见他对大自然的诗意描述。领略过他眼中的色彩世界,你会觉得自己是个瞎子,从来不曾真正地看见过这个世界的美丽——

“那些灰色的云朵马上消散开来,太阳出来了,和我往常看到的一样宏伟纯粹,一个真真正正从东方升起的太阳。沾满露珠和夜霜的草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蓝色的深处闪烁着星星、微绿、黄色、白色、玫瑰色,像宝石一样,比在家里神志在巴黎看到的星星更亮。你可以称她们为猫眼石、绿宝石、青金石和蓝宝石”。

他热爱阅读,对文学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一些文学大师的名字,常在他写给提奥的信中出现。可以说,阅读是绘画之外,最能抚慰他孤寂的心灵的。在书里,他可以和遥远时空里的灵魂对话,从而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

他的灵魂时刻被大自然的美和书里的智慧滋养着,比起世界上那些外表光鲜亮丽却内心空洞的人,要富足而有趣得多。而且,在生命的尾声,他的心已不再渴望俗世的丰功伟绩,绘画本身已给了他极致的快乐。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中,梵高被带回2010年的法国奥塞美术馆。当他看到如此多人喜爱自己的作品,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依旧选择自杀的原因。

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作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他已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表达,充分体现了他独一无二的价值。像是一朵向日葵,盛开过、灿烂过,他的生命无憾了、圆满了。

“我在他人眼中是这样的——一个无足轻重、自大又郁郁寡欢的家伙,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并且永远都不会有,简而言之,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总有一天,我要用我的作品向世人展示,这样一个自大又无足轻重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这就是我的雄心,不是出于愤恨,而是因为其他东西,不是出于激情,而是因为内心的平静。

虽然我总是在苦难的深渊中沉沦,但我内心里依然有平静、纯净的和谐存在。我在最穷苦的乡村里、最肮脏的角落里作画。我的心总是受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它带着我去这些地方”。

他做到了!他最终表现出了内心的一切,这就是他一生成就的证明!我愿相信,如他信中所写,温森特·威廉·梵高,已经乘坐那班开往夜空的火车,成为了天上最明亮的那颗星星……

当你失望沮丧时,仰望星空,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别沮丧啊,继续向前走啊。

向日葵,像梵高燃烧的内心

后记:

梵高离世后,提奥悲痛不已,在给母亲的信中写到:“活着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然而现在,对他的画作表示欣赏的人越来越多……噢!他是我最亲、最亲的哥哥啊”。

仅仅六个月后,提奥也跟随哥哥的脚步走了。妻子将他的墓迁到了奥维尔阳光照耀着的麦田中。从此,兄弟两再不分离。

提奥的遗孀,约翰娜,这个仅仅见过梵高5次面的女子,在独自抚养孩子的情况下,继续做着丈夫未完成的事业。

此后的十年间,她举办了七次梵高画展。尽管门庭冷落、观者寥寥,但依旧不改初心。终于在第七次展出时,引起了马蒂斯等绘画大咖的青睐,从而把梵高的作品推向了艺术圈乃至公众的视野。

如今,那些曾经堆满提奥家中、无人问津的画,早已成了无价之宝。

二战后,提奥的儿子小文森特,由于担心梵高画作流落四处,与荷兰政府达成协议,成立了梵高博物馆,将家中收藏的画作和书信,全部向公众展示。

后来,曾有子孙辈问祖父小文森特,能否留一张素描作为纪念,祖父说:这些画不属于家族,属于全人类!

年少时的梵高和提奥 梵高成年后唯一的照片(左三)

相关文章

  • 至爱梵高,孤独的灵魂

    看了《至爱梵高》这部手绘油画动画片,总感到内心的悲哀与沉重。 也许这部片子不是最好看的,但是最特别的。饱和唯美的色...

  • 哈哈

    你孤独和寂寞的灵魂已被我感染, 将要变得炽热将要撕裂

  • 读《渴望生活·梵高传》有感

    “读一本好书,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梵高传》的过程,就是感受那伟大灵魂的过程。 温森特·梵高...

  • 偷名字的人

    夜 像做爱的灵魂 孤独而炽热 ———— 张小耳 I meet you at night 天黑 月亮是白色的 对岸 ...

  • 至爱梵高:那个疯狂的“孤独患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 这是梵高的写的一句话,看完《至爱梵高》后,再仔细咂摸这句话,东方不...

  • 爱情二重奏

    (一)呼唤 夜深了, 我问孤独, 我将怎样? 你才能看见我? 我才能走近你? 天明了, 孤独答我。 弱小的灵魂正在...

  • 《心之全蚀》:纵然黑夜孤寂 白昼如焚

    “我永恒的灵魂 注视着你的心 纵然黑夜孤寂 白昼如焚。” 大抵诗人都是孤独的。他们内心的情感如太阳般炽热有力,灵魂...

  • 2018-07-29

    在灵魂一角可能有着一座燃烧着炽热火焰的火炉,然而无人前来取暖;过客只是瞥见烟囱的一抹。 ——文森特·梵高 ​​​

  • 走近梵高《渴望生活》

    一直都知道梵高是一位性格怪癖的天才画家,主要画的是抽象画,在还很年轻的时候的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活着时他的画不被...

  • 走近真实的梵高:纽约观展记

    走近真实的梵高:纽约观展记 近日读到媒体新闻:“又一个没有原作的梵高展要来中国”,观众花1...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梵高:走近那个孤独炽热的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zk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