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听说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花我前几天发过关于幸福的文章,幸福来自谁。我觉得幸福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心态与能力。
快乐是累积的,幸福是由很多快乐堆砌而成的。
今天阅读了一篇关于《幸福的方法》,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其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在哈佛大学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很多学生还带着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起去听课。
关于这本书有个前奏,也是埋下这本书的种子,作者16岁的时候在一次比赛中得到了冠军,但是训练是极其痛苦与煎熬的,经常需要控制饮食。
由于他很喜欢吃汉堡。便决定拿到冠军后奖励自己大吃一顿,结果买了四个汉堡,但是当放在嘴巴的一刹那,他突然不想吃了。
他发现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了。于是翻遍了所有有关幸福的书。
《幸福的方法》,沙哈尔教授告诉我们,幸福是对幸福的感知力也更加鉴定了我的看法。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能力在增长,但幸福的能力在减弱,对快乐的感知力也在变弱,所以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知道了幸福来自能力后,我们可以选择增加自己的能力。比如我们想要一副好身材,那就要进行锻炼。当通过锻炼出自己幸福力的时候,才会更加幸福。
但是,如果结果没有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享受锻炼的快乐。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还能随时感受到快乐。
幸福的四个象限
沙哈尔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四象限,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①价值观是“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的及时行乐型。
②价值观是“我现在不幸,我未来可能也没法幸福”的无助型。
③价值观是“我现在不幸,但是我未来会幸福”的忍辱负重型。
④价值观叫“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幸福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四步象棋的其中一步。我想更多人停留在第三种,无论现在的生活多么困难与坎坷,但心中始终坚信,风雨过后就是彩虹。
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日子与生活终归会越来越好。我想这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文中说,要为未来努力,但也要开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这才是幸福的方法。我理解的就是活在当下,过好当下。
如果一个人具备幸福的能力,就会发现,只要自己静静地坐着,不说话,慢慢地感受自己,就能够感受到幸福。岁月静好,闲来无事,读上一两本书,人生是多么幸福和满足。
决定幸福的思维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维,叫作溺水型和郊游型。
溺水型永远都像是被人压在水池子里的感觉:我们憋着一口气,心想考上大学我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考上研究生我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等找到好工作就好了;再憋着一口气,等我创业就好了。创业以后,你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
不得不说,这么看来很多人都是溺水型,所以才是过得辛苦与痛苦。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戴建业老师说的,快乐是不能等的,不能相加,也不能相乘。
要把溺水型思维方式改掉,改成郊游型:就像小时候老师说要出去郊游,我们都高兴得叫来,回家以后让爸妈给准备饭菜、帐篷,并计划怎么玩。
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出发,大家还是高兴,知道郊游结束,我们还在兴奋的讨论收获与感想。
我们的人生也可以如此,我们的人生目标可能是那个快乐的巅峰,但是在这个路途中,能够享受到其中的快乐,上山是快乐,下山也是快乐。这样,人生所积攒下来的全是快乐的相册,而不是痛苦的回忆,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人生不应该是只想着奔赴目的地,而是要把人生当做漫游,不在乎目的地,只欣赏沿途的风景。看回家的鸟儿,看争奇斗艳的花儿,看随风奔跑的云儿。
人生应是一场漫游,突然发现这点跟戴建业老师的观点一致。
其实在看《读书是一辈子事》之前,我对这本书有很大偏见,总以为这本书是如何教会我读书,以及读书的好处的一本书。
带着这样的目的,我一点也没看下去。觉得无聊透顶,就像幸福的方法说的,我只在乎的目的地,而非阅读的过程,所以我是痛苦的。
相反,当我改变了思维方式后。把阅读的快乐放在第一位,而非只看阅读的收获。我不仅收获了阅读的快乐,还增长了很多的见识。我想这是篇最大的收获吧!
这本书值得一看。像冬日里慵懒的阳光洒满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