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琴童,对父母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学乐器对家长的要求尤其高,家长要有时间,每周至少带孩子学习一次,能够每天陪伴、督促孩子练习;家长最好有相关乐器的基础,如没有更要和孩子一起从头学起;和别的兴趣不同,学琴必须每天练习,试想四五岁的孩子能有几个能做到每天自觉练琴的?家长要有耐心、有方法、有技巧,切不可因为练琴和孩子抠气,影响亲子关系,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妈妈要有奉献精神。
我身边有孩子的家庭,爸爸参与孩子教育的少、陪伴孩子学习乐器的更少,像朗朗爸爸数十年陪伴的,我等凡夫俗子无缘看到,这也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丧偶似育儿”。要让孩子学成一门乐器,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妈妈就得提前有心理准备,要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当娃爸不给力时,在心里多念几遍:孩子是我亲生的,是我亲生的,是我亲生的!我现在做这些是为了我娃的将来,能有个才艺特长人前可以显摆、人后可以怡情。
曾有朋友如是说,平时都是自己带孩子去学琴,就有一次工作忙,实在脱不开身,就让爸爸带孩子去老师那儿。朋友事先交待老公,一定要用手机拍下老师上课的视频,以便她在家指导孩子。结果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爸爸都没有做到,忘记拍了。做琴童的妈妈一定有要博大的心胸,就当爸爸是空气,压根就不存在,不要对他抱有幻想,如两人一人一次陪同孩子上课、跟着孩子一起学习、督促孩子每天练琴等等。如果妈妈没有这样的奉献精神和精神高度,那么千万不要让孩子开始学琴这条路。
多种方式、激发兴趣。
别看孩子最初说喜欢某种乐器,表达出特别想学这门乐器的意愿。从喜欢到自觉做到每天练习,这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妈妈使出十八般武艺和孩子较量,斗智斗勇,又不能歇斯底里。我家的方法是从最开始的物质诱惑到后来的精神激励。
去年9月份幼儿园古筝班开始招生时,我征求孩子的意见,她表示很喜欢,想学古筝。但是喜欢归喜欢,她回家后就是不想练琴。让她练时,她就开始磨蹭,东拉西扯,说半天理由。我本来就是急性子,心想有这个功夫,早就练完了,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不想练,我就开始大声吼,结果她就委屈得不行,一头扎到我怀里哭起来,当妈的又心疼起来,至于吗?才四岁多的孩子。
于是闲下来就开始琢磨,采用什么办法呢,让孩子能自觉练琴。突然灵光闪现,幼儿园老师的办法就很好嘛,每天练完古筝,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奖励一个小贴画,再给发个小零食。尽管我不赞成给孩子吃零食,一是不健康,二是怕她长胖。但转念一想,零食的不健康与孩子的嚎啕大哭,哪个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两害相权取其轻,答案就有了。于是从此我承诺给孩子,每次练完琴后会有惊喜给她,有时会是一块糖,有时会是一块小点心、小饼干。孩子每天练琴之前总问我,妈妈,有惊喜吗。我回答,你好好练就有,她就开始兴冲冲的弹起来,弹完之后就闭上眼睛等待神秘礼物,我会把小零食放到她手中,从这之后,她的练琴之路就开始顺畅起来。
与此同时,陪伴她练琴中,抓住时机经常鼓励她,用略带夸张的语气,“哇,你现在都能弹这么复杂的曲子了”、“你看,现在再让你弹、、、、、(之前学的曲子)是不是太简单了”。多表扬孩子的进步,孩子小小的自信心一点点树立起来。自从孩子学了乐器之后,我就开始关注音乐会的演出讯息,从去年中山音乐堂的“打开艺术之门”暑期活动到各大音乐厅、高校的演出,一年的时间里听了十余场音乐会,让孩子多感受现场的氛围,我再鼓励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台表演,就得每天坚持练习。”
逐渐地,每天练琴成了孩子的自觉行为,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这之后孩子就把练琴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像当初练习是为了要零食奖励。她打心眼儿里喜欢上了古筝,自己经常哼唱谱子,开心得不得了。
和老师多沟通交流。
孩子上得是幼儿园的集体古筝课,不像外面一对一家长陪同,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在早上送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一般每周会特意找一次古筝老师,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老师说她进步大时,回到家我会及时赞美,对孩子进行肯定;老师说她在课堂中的问题时,我也会多向孩子吹风,告诫她课堂上少说话,要认真听老师讲。
古筝老师的反应直接影响我的心情,当听她说孩子最近进步大,在一起学琴的小朋友中表现突出时,我一天心情都比较兴奋,美滋滋的;当听老师说她节奏感不强,总跟不上时,我整个人一下子就不好了,心情焦虑苦闷,忙向身边的琴童家长取经,还在某宝网上买了古筝视频教程,利用中午的闲暇时间看看学学,以便在孩子练习时我给指导。
有的家长说,“把孩子送到古筝班,就是让老师教的,没想到老师总找家长!”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老师和家长之间必须勤沟通、多交流,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学琴之路才能更加顺畅。随着孩子的长大和学琴的深入,今后也会考虑一对一学习。总之,既然孩子选择了一门乐器,我们就不要轻言放弃,而是陪伴她坚定的走下去。
��作者:涵好有你,文科硕士,四岁宝妈,更多原创内容愿与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