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 不上贤

作者: 巨山寺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14:58 被阅读0次

不上①贤②,使民不争;不贵③难得之货④,使民不为盗;不见⑤可欲,使民不乱。


【注释】

①上:动词,同“尚”,即崇尚,尊崇

②贤:有德行、有贤能的人

③贵:动词,珍贵,重要

④货:货物,财物

⑤见:通“现”,出现,显露。


【感悟】

<感悟源于作者本心,不含学术分析>

不推崇有德行的贤能之人,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惜有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盗;不显露出,使民心不至迷乱。

这句话不论从字面意思上还是从道理上来讲都不难理解,但是我们理解的提前一定是:这句话是讲给统治者讲听的,是统治者的管理法则。这里我们讲个历史故事便一目了然。

重金求鹿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比较强盛,齐桓公称霸,但是楚国也是当时的强国,齐桓公不敢硬来,于是当时的宰相管仲就献了一计,这便是有名的“重金求鹿”。

当时,只有楚国才有鹿,而且在楚国鹿只是一种肉食,价格也不高。管仲就派一些齐国人用双倍的价钱去收购鹿匹。楚国百姓得知后,非常高兴,纷纷去狩鹿,然后高价卖给齐国商人。楚王听闻之后,满心欢喜,而且对大臣说,昔日有卫国卫公好鹤,玩物丧志,如今齐桓公好鹿,下场也会是一样的。随着齐国收购鹿匹价格的成本增加,楚国很多百姓甚至军队里的士兵,都放下农田,去猎鹿了。

楚国人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土地都荒废了,粮食没有了,军队也萎靡了。这个时候,齐国突然中断了与楚国的商贸交易,也不卖粮食给楚国,而楚国自己又没有粮食,就出现无数的难民,这些难民纷纷逃往齐国,楚王眼看楚国要崩溃,就不得不向齐国低头,承认齐国是春秋五霸之首。就这样,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成了春秋五霸之首。

<上一篇          查看专题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七)> 不上贤

    不上①贤②,使民不争;不贵③难得之货④,使民不为盗;不见⑤可欲,使民不乱。 【注释】 ①上:动词,同“尚”,即崇尚...

  • 走近道德经 | 尚贤还是不尚贤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问题来了,老子到底是让我们尚贤还是不尚贤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遍道德经原文:...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6)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6)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 老子的话需三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三句是来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三章。《道德经》绝对...

  • 品味《道德经》之三

    品味《道德经》之三 【原文】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不 ...

  • 略读《道德经》第三章

    略读《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断句:[不尚‘贤’...

  • 道德经--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道德经》之尚贤or不尚贤?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 貴(241)|“每日一字”经典小楷硬笔书法练习

    字帖“貴”字选自赵孟頫·《道德经》,选句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结构(结体)浅析: 上...

  • 阅读解析(5)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七)> 不上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bl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