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历史有意思
#我所理解的中国#《尚书》25:上古刑法

#我所理解的中国#《尚书》25:上古刑法

作者: 我叫陈庆红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07:23 被阅读10次

不知道是否因为农业社会对经验的看重,中国文化有崇古的倾向,越是古老越是淳朴、为上。

《汉书·刑法志》说:大禹继承尧舜之后,自认为德衰赶不上尧舜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

《晋书·刑法志》说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象而民知从。

这种道德滑坡的现象可能是管理半径的问题吧。

尧典第一下  虞夏书一

原文  流宥五刑,

马融注:流就是放,流放。宥,就是宽宥。宽宥的对象包括幼小、老人和蠢愚,不知道这里的愚蠢是指的精神状态还是智力状态。五刑:墨、劓、剕(刖)、宫、大辟。具体是怎么刑罚,搜索一下就知道了,都挺残忍。

郑玄与马融注解类似,又加了流宥、鞭、朴、赎刑,加起来是九刑,时代错乱了,周代才有九刑。

疏的内容追溯五刑的源起。相传五刑是少昊时,九黎之君苗民所作。帝尧的时候画衣冠以象之,仅保存名目。少昊据说是新石器时期在山东夷人的部落首领。

具体说来,如何象刑呢?

犯黔者皂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墨其体,犯宫者杂其屡,大辟之罪,布其衣裾而无领缘,投之于市,众人嫌弃。

不同刑罚在衣服或身体上做出不同的标记。而熟人社会要脸。

原文    鞭作官刑,

是官,不是宫。

马融注:鞭刑是为了辨治官事而设,针对官员行事不当。

《鲁语》上讲:薄刑用鞭朴。

原文    朴作教刑,

郑玄注:朴,檟楚也。朴为教官为刑者。用槚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用以笞打。檟,一说是茶树的古称,另一说是楸树的别称,权且记录。

打的对象是犯礼者,不率教。

新加坡的鞭笞之刑与此有异曲同工——不遵守社会礼仪,鞭笞!

原文     金作赎刑。

马融注:金,就是黄金。出发点是好的,结果糟糕(意善功恶),使犯人出金赎罪,坐不戒慎者。

这跟我们现在说的没有犯罪意图还不一样,出发点还得是好的,好心办了坏事,以为好心,胆子就大了。所以说戒慎恐惧。

金有疑惑,古代金指的是青铜,赤金。

《淮南》记载齐桓公准备征伐,盔甲和兵器不足,于是命令重罪的人出犀甲和戟,轻罪的人用铜来赎罪,发起诉讼但输了的出一把箭。

原文    眚(sheng)灾肆赦,

郑玄注:眚灾,为人作患害者。过失,虽有害则赦之。

什么是眚灾?日食和月食。

《乾象通鉴》说,应当赦免的没有赦免,就会发生月食。这是对统治者说的,月食是统治者不当行为的表征。

原文   怙终贼刑。

郑玄注:怙其奸邪,终身以为残贼,则用刑之。

怙这个字,之前我仅见于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改的意思。怙就是坚持。那些坚持作恶的人,就不必客气了。

怙,《释言》上解释为恃,有恃无恐。

原文     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司马迁说:恤也作静。

钦哉重复两遍,敬之又敬。

恤,郑玄解释为灾害和危险相憂。《汉书》说汉元帝刚登基的时候,下诏说:《尚书》不是说了嘛惟刑之恤。其审核之。

从这个故事来看,表达的是慎重的意思,刑罚是双刃剑。

以上是舜的内政,体现后人对那个时代宽宥的追忆。

明天讲舜对外征战的成果。

打完,收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所理解的中国#《尚书》25:上古刑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pp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