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但凡被尊称为“圣”的,绝对不会浪得虚名。
比如“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画圣”。
在绵延了、繁盛了上千年的中国传统画历史上,能被画家们集体尊称为“圣”的,那实在是太了不起,太值得我们去了解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吴道子。 01
关于少年吴道子的记载格外的少。生卒年不详,据推测大概出生在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或垂拱元年(685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位天才少年。史书上说他,出身孤贫,
“天授之性,年未弱冠(20岁),穷丹青之妙”。
更令人惊叹的是,关于“画圣”的学画经历,史书没有任何记载。也就是说,他的绘画经验基本是靠钻研古今绘画名迹,无师自通的。感觉这位少年的出场,就像某些电影里英雄的童年,弱小,贫寒,体内却蕴藏着巨大的天赋能量。
吴道子虽没有学画画的老师,但是为了以后入仕途,拜了鼎鼎大名的张旭和贺知章学习书法。这段短暂的学书经历,对他以后开创史无前例的笔法以及塑造画圣特有的绘画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旭与贺知章,都是历史上极具个性的书法老师。
唐书本传里这样描述,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或下笔,或用头蘸墨写书……仔细想想,这是怎样的场面啊。
再看贺知章,他是与李白、张旭同为“饮中八仙”的成员,自号“四明狂客”,《旧唐书》里记载他“性狂放”,“醉后属词,动成卷轴”……这个,也比较放荡不羁爱自由啊。
在两位名师的熏陶下,少年时的吴道子也是“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真是对老师的风格,毫无保留的继承啊。
但是,喝酒归喝酒,嗜好只是表象,师生秉性相投才是实质。
据记载,张旭从著名舞妓公孙大娘的舞剑中,受启发悟出书法的神气,写出草书的气势磅礴、穷尽变化;吴道子看裴旻将军舞剑,同样激发出绘画饱满的情绪,画出的壁画阳刚壮美、气势磅礴。
吴道能成为一代“画圣”,是与他的天赋气质、性格素质紧密相连的,他画中那种天然的豪气,以及简单直接的画匠思维,是与之后长期称霸画坛的文人画截然不同的。所以张彦远总结:要知道书画中的艺术奥秘,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他画中的那种阳刚壮美,除汉唐外再没出现过。
学书的吴道子后来也没有考入仕途,但因为手上绘画天赋,转成一名显宦小吏,在瑕丘县管理治安。按别人的想法,这也算是进入仕途的另一种方式吧,但是以吴道子的秉性,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很不爽的,似乎也并不符合他的人生设定,所以他断然弃官,跑到东洛画画谋生,成为一名“草根”画家。
东洛,就是唐王朝的东都洛阳,是当时人才荟萃,文化艺术的中心。吴道子去那做什么了呢?画壁画。不但自己画,还带徒弟画,招小工画,制作团队越来越大,名气也越传越远。据说,吴道子以洛阳为最初的立足点,后来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作画。一生完成壁画三百余间,令人惊叹。吴道子天赋异禀,声名传播两京,差不多在他40岁左右的时候,
“明皇(玄宗)知其名,召入内供奉”。
终于,“画圣”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逆袭,他从一名“草根”画匠变成一名宫廷画师。
02
招入宫后的吴道子,宫廷优秀的创作环境,再加之过去十多年扎实的实践积累,绘画能力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很多史书上都有关于他作画的记载,其实那时的他,已经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很多先河。
《唐朝名画录》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天宝(742-756)年间,明皇忽然思念蜀道嘉陵江水,便让吴道子坐马车过去多画写写生,回来好画幅创作。
结果吴道子回来的时候,皇帝问怎么样啊?吴道子回答说,臣一张写生都没画,全部记在心里啦。
于是在大同殿开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毕。”而在当时鼎鼎大名,当然现在依然鼎鼎大名的,唐代最擅长画山水的李思训,也在大同殿创作嘉陵江,“累月方毕”。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这里看出吴道子不但画的快,还擅长捕捉山水的意境,李思训之所以画了数月,那是因为他画的是精耕细作的青绿山水,要一点一点画的很具体,而吴道子只用了一天时间,显然画的是高度概括的写意山水,这在当时的时代,绝对算得上是史无前例创举,这也可以说吴道子开创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先河。
吴道子还有一幅影响力很广的作品叫做《地狱变相》,是他画在景公寺的壁画。
在没有电脑手机电视机的时代,绘画就是一个人的全部视觉想象力。据说,整个画面“变状阴怪”,“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冥狱不可视,毛戴腋流液(腋窝里直流汗)”。“京都屠沽鱼沽(屠户渔夫)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害怕受惩罚而改行)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可见他画的地狱恐怖的样子多么深入人心了。
据说,吴道子之能把地狱的形象塑造的如此恐怖,是因为我们前面提过的那段他在瑕丘县当治安小吏的经历,让他有了亲眼看到囚犯服刑的机会。其实不仅仅在这一幅画上,在他很多人物画创作中,吴道子对人物面部结构、人物动作形象的细致观察和表现,已经远超于前辈和同时代的人,这一点上,吴道子做到了前无古人。 03
很可惜“画圣”留下的画作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画多是佛教题材且画在墙壁上,之后的岁月中一旦经历灭佛运动,佛院被拆,画作必然消损。且历朝历代仿照吴道子绘画的人太多,以至于假画泛滥。加之吴道子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能留下的画也就屈指可数了。
但是,猫君今天想给大家看的这张画,可以说是吴道子少有完整的、能代表他典型绘画风格的作品(有人说是宋摹本,但一来无定论,二来摹本都是基于真迹的,我们在此只作为艺术欣赏,不做真伪探究),虽然是仅此一张,但足以一睹“画圣”作品真容,足以让我们领略,一位生活在一千三百年前的人,拥有有怎样伟大的魄力和想象力。
这幅画,叫做《送子天王图》,画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作净饭王太子的佛教故事。猫君看了一遍就跪了。画的内容分了三段。我们一段一段的来欣赏它。
第一段画的是文武天神与天女簇拥一位天子样的主神,在观看两位天神驾着奔跑的神龙令它驻趾,乘龙的人像是使者,急下龙背要向主神报信。
《送子天王图》,纸本,白描,无款,现藏日本大阪博物馆(第一部分) 《送子天王图》,纸本,白描,无款,现藏日本大阪博物馆(第一部分)请各位在自己的脑海里搜索一番,我们看过的电影、卡通、游戏、VR……里边设计的龙兽,有比这造型再具神气、野性和威武的吗?注意龙的獠牙、舌头、箍在它头上的绳套、尾巴、后爪上的倒刺,以及人物的眼神,出肉的毛根,紧攥绳套的手和迎风飞舞的衣袍……
《送子天王图》第一段局部大图画面的第二段以一位三目四面四臂四腿,手持法器,以“大王坐”坐姿的怪异天神为中心,左右侍立天女天神,似有所待。此段内容不明,现代学术界尚无定论。
《送子天王图》第二段按照佛教经典解释,端坐在中间的三目四面四臂四腿的天神,应该为“大自在天”,即佛教中三千界之主,生命的主宰之神。图中第一段的天子状主神,就是大自在天,第二段中心的变现异相,身光如火,火中幻化出佛头和龙、虎、狮、象、鹿等瑞兽头部,也应该是他。虽然说,同一人物以不同形象姿态在画卷里反复出现,是中国画的传统,但是猫君依然沉浸在吴道子提供给我们的神秘想象力中,久久不能自拔……同意的请举手。
大自在天第三段就是净饭王怀抱初生之子释迦牟尼,与王后步行往大自在天神庙,一位天神跪拜于地。
《送子天王图》第三段仔细看,不管净饭王抱着自己的孩子去找天神做什么,注意观察作为一名父亲和母亲不同的表情神态。
皇帝皇后不同的神态跪拜于地的天神让我想起了火影忍者里的傀儡木偶,当然造型不知比它高级到哪里去了……
跪地的天神画上的这一切,吴道子只用了毛笔和勾线完成的…… 04
对吴道子绘画风格描述最准确、最形象的语言是什么呢?这里有一句特别有文采,又值得反复品味的话——“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大诗人杜甫还有一句贴切的诗“妙绝动宫墙”。
这些话都是用来描述吴道子笔下的人物极有动势,不管是人物的姿态还是衣纹的处理,都有一种飘飘欲仙,迎风飞扬的感觉。后人将吴道子这种开创性的风格叫做“吴家样”。
因为吴道子留下来的画太少了,我们可以从宋代人物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里感受一下。
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局部)武宗元是专学吴道子的北宋大画家,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如果当年的吴道子在偌大的庙观墙壁上表现这种“天衣飞扬”的感觉,该是多么的壮观
吴道子在衣纹描法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人们管他的用笔叫做“莼菜描”。莼,是一种水生生物,“莼菜描”就是说用笔挥洒自如,线条像莼菜条一样,有粗细变化。这是吴道子又一史无前例伟大的创造。
因为在过去,匠人不会写字,用线多为“描”,描就是线条均匀,缺乏变化。而我们前面说过,吴道子和张旭、贺知章学过书法,这让他和之前所有画家有了质的区别。他将书法的用笔融合到绘画中,用线多为“写”,这他让线条摆脱了刻板、毫无生气的困境,也让中国画中的用笔,成为绘画中一种独立的审美,开拓了“书画同源”的新境界。吴道子确实为“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
莼菜描很多人说,中国画绵延了上千年从来没有断代过,好像中国画只是一直在继承传统,很少有变革性的创新。但我认为不是,我认为传统中国更像是一条流淌的大河,虽从未中断,但总是有像吴道子这样的天才人物出现,迈出那前所未有的一步,引导着大河流向前所未有的方向。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要记得这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开创性地位的“画圣”,吴道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