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诸葛亮的宏图

作者: 鬼鬼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8-20 21:53 被阅读0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汉末三国是英雄的时代,智谋之士如繁星璀璨,他们奇谋秘策迭出,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外交,都做到了古代谋略的极致,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一定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隆中对的战略意图最终没有实现,但这不妨碍后人的津津乐道,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也有人指摘它的种种不足,但不可否认,“隆中对”是一盏明灯,给困顿迷茫中的刘备指明了方向,它又是一针强心剂,给刘备集团注入新的希望。由于种种原因,刘备集团后来并没有完全遵循“隆中对”的思路,结果有了“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败,但是自己诸葛亮一生却始终坚持和延续着“隆中对”战略思想。在我看来,与其说“隆中对”是为刘备量身打造的行动指南,更像是诸葛亮自己的宏图大志。

    诸葛亮出身琅琊郡望族,但他父母早逝,他跟随叔父来到荆州,居于隆中耕读。但诸葛亮不是只知闭门读书的人,他与当时襄阳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均有结交,与徐庶、崔州平等人为友,又与荆州士族联姻,对天下的大势自然清楚,却奇怪地一直隐居不出。要知道当时曹操已经击败袁绍,夺得冀州,平定北方只是时间问题,北方若定曹操的兵锋必然直指荆州,而荆州刘表年事已高又没有守土之能,根本不是对手。眼看局势如此,荆州士族中有出仕之心的多看好曹操,也有少部分托庇于刘表,但诸葛亮显然看不上刘表,也不认同曹操,他隐居不出只是在寻求明主,寻找能实现他心中抱负的机会。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为他陈述三分天下之策,从此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呢?肯定不会是被刘备三顾茅庐感动的。刘备来荆州之后,诸葛亮的好友司马徽与徐庶先后在刘备面前举荐他,称他为当世“卧龙”,他对此又怎会不知呢。孔明一见刘备便献上为他量身打造的隆中对战略,可见他其实早有准备。诸葛亮早已选中了刘备,煞费苦心作三分天下的谋划,所谓三顾茅庐,恐怕只是试探刘备的诚意,摆一摆名士的架子而已。诸葛亮前半生助刘备三分天下得其一,后半生又主持蜀汉政权北伐中原,他一生所为都是在兴复汉室,有人说这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心,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其实未免看轻了这对君臣。兴复汉室同样是诸葛亮一生的宏图大志,他选择辅佐刘备,又以君臣相知闻名后世,正是因为他们有同样的兴复汉室之心,唯有此同心同志,才有白帝城子嗣家国的托孤之重,才有出师表的鞠躬尽瘁的情真意切。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曹魏也有一批志愿兴复汉室的人,以荀彧为首,他们希望曹操能“奉天子以令不臣”,最后还政天子,中兴汉室,荀彧也为了汉室殚精竭虑一生,可到最后他才看明白,这只是奢望,他只能以自己的死来成全自己汉臣的名节。但诸葛亮所说的复兴汉室有所不同,刘备的势力一开始就远离中枢,独立割据,之后在曹家废除汉献帝之后在蜀中重新建立汉的朝廷,诸葛亮要复兴汉室,却一开始就不去理会居于深宫的献帝,而是把刘备作为汉的继承人。诸葛亮也许深深的知道,困于深宫的献帝已经没救了,笼中的金丝雀岂会再有自由的时候,他也不愿意将汉室的未来寄托在一个长于宫中不通世事的孩子手中。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是汉室刘姓后裔就有继承汉统的资格,曹操控制的朝廷已不可救,曹氏迟早会篡汉,但他日刘姓子弟可以再次立国,仍以“汉”为国号,再重定中原,一样是汉室的复兴。

    刘备身上颇有当年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的影子,虽然他的宗室身份很值得怀疑。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却无从稽考,而且他这支宗族早已是平民阶层,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卖草鞋芦席为生,是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不过这也没关系,光武帝刘秀虽然号称汉室正统,其实当时他的宗族也只是南阳郡的地方豪强而已,刘秀也是孤儿,在家乡务农,正好王莽乱政,导致天下大乱,刘秀兄弟起兵倒莽,最终成就大业。只要姓刘,若真能成就帝王,自然可以把自己谱系整理的清清楚楚,以正统传世。刘备的雄才与两汉的开国皇帝比起来丝毫不逊色,他为人宽厚,擅于识人用人,有治才,也有武略,他一生胸怀大志又百折不挠,他身上综合了刘邦和刘秀的一些优点,以刘备的才略,本是有资格成为一代开国皇帝,再为汉室续命数百年的。诸葛亮的眼光并没有错,可惜时也命也,刘备创立的蜀汉终究只能偏居一隅,没能复兴汉室,千年后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也只能长叹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惜哉!”

    汉末是个英雄辈出的大时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能与之媲美的,刘备的对手,首先是曹操,其次是孙权,他们也都是人中龙凤,尤其是曹操,文韬武略还更胜刘备,他们各自麾下也多的是不世出的谋臣武将。何况三国鼎立的时候,曹操和孙权都已经打下稳固的根基,不是那种一次大败就会全盘崩溃的新生势力,一旦这样的几个势力形成,他们之间就没那么容易分出胜负,往往是数十年、几代人的乱战。

    中原得鹿不由人

    相比之下,刘秀和刘邦就幸福多了,刘秀的对手只是赤眉、绿林、铜马这些不成器的农民武装,光武帝28岁起兵,31岁在河北称帝,这时关中的绿林与赤眉火并,最后两败俱伤,徒为真王开道,刘秀经过十二年的战争统一天下。刘邦倒是48岁才起兵反秦,但当时天下纷乱,却没有什么强大的诸侯,刘邦较强大的对手只是项羽这样的人物,有勇无谋又不能用人,结果刘邦7年就一统天下,成就帝业。

    刘备的底子实在太差,他平民出身,起兵既没有宗族支持,也没有乡党相助,身边也没有萧何、曹参一流的谋臣,这让他半生都在奔波,却一直没能有一番基业。到刘备流亡荆州,曹操击败袁绍的时候,中原大势已定,所能谋取的只有边陲之地而已。若是刘备能早些年就能有一番基业,在黄巾之乱、诸侯四起之时就能有一郡之地、带甲数万,那诸葛亮才算是得其主又得其时啊。等到天时已过,中原已定,想再北定中原,何其难也。

    隆中对的战略本就是以弱战强,蜀汉颇有些类似西汉末年公孙述的处境,公孙述后来就是没有夺取荆州而困守蜀中,面对已定中原的刘秀远不是对手。诸葛亮提出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力量的方案,但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很难互相协同,只能各自为战,率领荆州之兵的这员“上将”必须是韩信一样的人物。刘邦当年就是正面迎战项羽,而让韩信另帅一路对项羽侧翼做战略迂回,正是韩信的出色表现让正面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项羽不败而败。可惜刘备麾下没有韩信一流的人物,只能让关羽守荆州,关羽忠勇有余,也有谋略,但却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他的攻势凌厉却不能看顾全局,结果“大意失荆州”,让刘备集团重演了公孙述的困局

    隆中对出兵中原的前提是“天下有变”,诸葛亮也看到,中原安定的时候以蜀中的实力是没有机会克复中原的,只能等曹魏自己遇到变乱,可惜刘备刚夺得汉中就丢了荆州,又败于夷陵,接着刘备去世,再之后南蛮又造反,蜀汉政权倒是一直不得安宁,中原却一直没有大的变乱,等到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只能是以攻为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原之地直到司马氏篡魏才有一段比较乱的时期,可惜诸葛亮没能等到,后来的吴蜀二国也再没有他这样的人物来把握机会了。

    诸葛亮的宏图终于没能实现。天下英雄多矣,蜀汉不能尽得人和,孔明又不遇天时,自然没有机会,后人只能一声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隆中对:诸葛亮的宏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tt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