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唐有两位最顶尖的开国名将,后世合称其为“二李”。他们一个是“托塔天王”李靖,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李勣。
李勣,原姓徐,名世勣,归唐后,因功被赐国姓“李”,所以徐世勣就成了李世勣。后来,到了高宗朝,唐高宗李治觉得李世勣名字中这个“世”字触了他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①,就把他的名又改成了李勣。另外,在他去世后,由于政治原因,他的姓改回徐又恢复回李,那就不赘述了。在本文中,我一律用李勣二字代表这个人,至于事件发生当时他叫什么,我就不再另行说明了。
02
李勣是曹州离狐人,隋末,迁居华州。家中很富有,李勣和他父亲乐善好施,都喜欢救济贫苦人。
大业末年,由于隋炀帝连年征用民夫建东都、修运河,征辽东,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各地起义不断,烽火连天。李勣也跟着翟让起兵了,成为了瓦岗寨义军中的一员大将。当时,他年仅十七岁。
后来,瓦岗寨迎来了一个重要人物李密,李密是关陇贵族集团核心成员李弼的后人,此人有号召力,又有胆有识,在他的带领下,瓦岗寨迅速壮大,成为了隋末最大的一个军事集团。
可惜,队伍壮大的同时,内部矛盾也跟着加大了。就如同宋江和晁盖一样,这领兵经常出去打仗的领导人身边没能量,就打不了胜仗,可一旦聚集了太多的能量,自然就会产生夺位的野心。于是,李密要对翟让下手了。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晚上,瓦岗寨的二把手请一把手喝酒,席间,忽然伏兵四起,刀剑下,翟让身亡,混乱之中,李勣的脖子上被砍了一刀,旁边的王伯当连忙大喝:“这是徐世勣。”这才保了李勣一命。
这件事对李勣后来的处世方式影响很大。
03
李密独掌瓦岗寨大权,也就自大起来,他带着瓦岗寨群雄一拼宇文化及,二拼王世充,实力大亏,很快成了散沙。众多英雄各自离开,李密自已归了李渊的唐朝。这时的李勣守在关东依旧有一定的势力。
跟着李密降唐的魏征劝李渊招降李勣,李渊同意了。在见了李渊的信使后,李勣对手下人说:“我的地盘和势力都是魏公(即李密)给的,魏公归唐,这里的土地人口就算归唐,也应该由魏公把它们献出去,功劳也应是魏公的。”于是,李勣就把地图及人口登记册都交给了李密,由李密去上交唐高祖,唐高祖对李勣这样推功的作法非常敬佩,呼之为“纯臣”。他任命李勣为上柱国、曹国公,并赐以国姓。
李密降唐又叛唐,不久败亡,李勣念旧,请求收葬故主。李渊同意了,李勣披麻带孝厚葬李密,天下尽赞李勣之义。
04
这之后,李勣除了父亲被河北的窦建德扣押,他无奈地归了窦建德一段很短的时间外,他一直是秦王李世民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他占虎牢关灭王行本,后又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平窦建德、灭王世允,征刘黑闼等等,立功无数。
武德八年和贞观三年,李勣又与李靖合作数败突厥,以后,李勣守卫并州十六年,被唐太宗倚为长城。
贞观十七年,李勣入选凌烟阁廿四功臣。
李勣:处世比打仗累多了05
到了唐太宗晚年,李世民也考虑起了身后事,他想选几个老臣将来辅助太子。在大臣里,他相信李勣的能力,但李勣既不是关陇集团的人,也不是秦王府旧人,用他,总有点儿不放心,还是先试探一下吧。
有一天,李世民留李勣喝酒,喝着喝着,李世民说“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意思是“你的忠心有目共睹,我要托孤于你,将来皇太子就全靠你辅佐了。”李勣当时是“啮指流血”表示了感谢。之后“大醉”。帝“亲解衣覆之”。
唐太宗病重期间,忽然将没有任何过错的李勣贬为叠州都督。李勣毫无怨言,令到之日马上去上任,连家都没回。
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李世民自己作了解释,他对太子李治说:“他李勣的才智很高,但你与他没有恩情,怕是不会服你。我今天贬了他,如果他马上走了,我之后,你就用他当宰相,可以信任他。如果他接了命令却徘徊不去……”太子问:“那怎么办?”李世民道:“当杀之耳。”
这一段记于《旧唐书》的故事令人读之心惊,为什么这个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今朝把酒言欢的君王会如此凉薄?
要说李世民也是一个不杀功臣的宽仁君王,他与刘邦、朱元璋这些人还是不一样的。但他却这样防李勣,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因为唐太宗不理解李勣的处世方式。李勣这个人有个特点,他从不依附于任何政治集团,不管是如日中天的关陇集团,还是后来争皇位的李治、李承乾、李泰各自的小团体,李勣谁也不帮。就算是李世民本人谋划的玄武门之变,李勣也不参与。
他只是想作一个最好的自己,他只是想凭能力吃饭,而不凭关系。为国办事时,我们都是同事,自当通力合作,但我绝不加入你们的小集团,别说你是大臣、皇子,就算你是皇帝,我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和你铁。这是一个看多了内部残杀与政治角力的人所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06
高宗朝,李勣官拜尚书左仆射,司空,位为宰相。
永徽六年九月。唐高宗李治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四位宰相入内殿。
褚遂良知道皇帝这些天正因为想把王皇后废掉让武昭仪当皇后的事而闹心,所以他就对另外三位说:“今天这次召见,肯定是为了另立皇后这件事,皇帝的意思挺坚决,反对他一定就是个死,太尉(指长孙无忌)是皇帝的舅舅,司空(指李勣)是功臣,不能让皇帝担杀舅舅和功臣的名声。我褚遂良出身低微,又没什么功劳,到了这么高的位置,又受先帝的托孤之命,不以死相争,将来怎么去见先帝?”
于是他们三个人进去和皇帝争论,而李勣既没表态也没进去。结果,褚遂良惹的皇帝和武昭仪很不高兴,后来果然被贬死于外地,长孙无忌也是如此,只有于志宁没敢说话,虽也被贬,但结果还可以。
而过了几天,唐高宗又拿这件事问李勣,李勣说:“这是陛下你的家事,何必问外人?”于是,唐高宗立武后的决心更大了。
有人认为李勣在这件事上耍滑头,为保地位成了拥武派。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李勣并没有成为拥武派,因为他既没有像许敬宗那些人一样接受武则天的钱财,也没有像李义府那样充当武则天的马前卒去残害别的大臣,他只是拥护了皇帝突破老臣束缚这件事儿。
另外,还有个深层次的问题,从隋文帝开始,江南和关东之地都成了帝国的一部分,那些地方的士人也想步入政坛,可此时的朝廷却一直被产生于关西这个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关陇集团把持着,外人根本上不来,长此以往,很不利于统治。所以,李勣没有阻止唐高宗这次借立武后之机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的打压。可惜,身在局中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却对这样的政治走向茫然不知。
07
乾封元年,高丽内乱,第三年,皇帝令李勣带兵二万过了鸭绿江,数月后攻克平壤,在高丽建了唐的州县。这样的功业,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未做到。
总章二年,李勣被加封太师,不久,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08
李勣在去世前曾经把家中的兄弟和子侄都聚在一起,在席前他对弟弟李弼说:“我看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辛辛苦苦建功立业,并希望把家业传之后辈,但结果都被他们的儿子败掉了。我的这些儿子都托付给你了,将来,他们如有不轨交结邪恶的,你就替我处理了他。”
可惜,他的孙子徐敬业还是在武后朝打着帮助李贤当皇帝的旗号起兵反叛了。
这事儿说来都有些让人不能理解,李贤在徐敬业起兵前早已亡故,自然不能表态,而李贤之弟李显却没对武后当皇帝说什么,而且在武则天去世后依旧对武家人不错,与武三思还很亲密,你说你徐敬业反个什么?结果,他徐敬业自己败亡不说,整个家族都差一点被灭。
可见,李勣的后辈还是没有把李勣的处世哲学学到手。
注释:① 李世民当皇帝时,因为“世”和“民”都是常用字,百姓避讳起来挺麻烦,所以,他下诏允许官吏和百姓的名字里带“世”和“民”二字,只要不连用就可以了。
李勣:处世比打仗累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