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围的朋友们熟了之后,我们通常一起去学校,尤其是和大我一届,小我一届的那两人,我们住的也近。
在当时,我们通常称语文数学为主课,即为主修课程的意思,其余课程为杂课,好像这样的说法一直沿用到高中毕业,当然后来中学的物理,化学也是主课了。
除了主课,后来好像会安排一些杂课,每周有一节美术,音乐,书法课。不过这些科目的老师不是语文老师,就是数学老师,貌似我们班就是这两个老师。
美术课上,就是自己买水彩笔,自己在一张纸上画,画好了交上去就行,下一节课会打完分数发下来。音乐课上,就是老师教我们唱一首歌,现在记得教过的除了国歌,就是《数鸭子》了,“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清晰明快的旋律现在还记得。书法课上,老师指定几个字,让我们用毛笔在大字本上写,下课时交上去,下次课发下来,写得好的字会被标注出来。
不过这些课的成绩并没有什么用,老师基本上也从未提过。通常这类课不会上一整节,这要看是哪个老师了。语文老师的话,基本上不会占用这类课,除非是有什么比较特殊的情况,而如果是数学老师的话,通常上一半就结束了,开始讲数学或者让我们做数学作业。
这类课到四、五年级时好像就停止了,只剩下了体育课。对了,中间还开过电脑课,领着我们去机房,笨重的电脑塞满了整个电脑桌,当时只会完金山打字的练习游戏,老师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讲,让我们自己玩,不过这门课只开了两三学期就停了。
而除了美术书法这些杂课,也就没别的什么课了,什么科技制作啦,环境保护啦,野外活动啦,我只能回答“啊?你说什么?”,这些课程我们几乎没听过。哦,想起来了,学校倒是发过两次一些小东西,应该是科技制作的吧,里面有什么橡皮泥,橡皮筋,塑料板,泡沫块等等。我记得后来做了一个不倒翁,还有不少的小东西,但没人也没有书教怎么做,大家都是自己瞎捉摸,很多最后觉得没用都扔了,尽管没做出什么东西,但大家心底是非常兴奋的,这种好奇与兴奋持续了好几周。
当初的那样一些小的科技制作物件就足以让我们兴奋好几周,而现在虽然也不时的有一些值得激动愉悦的东西,却难以再有当年的那种昂扬的冲动。这种兴奋好奇在学生从成长过程中不可谓不重要,思维的开启,知识的扩展,想象的丰富,相当多的时候就是靠着这样一些所谓的杂课来进行的,那种激动会在幼小的心灵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指不定哪一天就会长出一颗知识的大树。
但是对于这类艺术课程,学校不重视,老师也不重视,连专门的老师都没有配备。其实这也怪不得学校,当时在这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教师资源本就稀缺,又哪有专门的这中艺术类老师呢?不过,好歹学校还是基本上设置了这些课程,没有专门的老师就让语数老师替代,这样也算是差强人意吧。
哦,体育老师是另一位专门的老师,终于不是我们语文数学老师了。体育课就是做做热身活动,教广播体操,如果学校对做操要求得时间很急得话,比如要做课间操,要体操比赛等,整节课都会教体操,如果不急或者已经学会了,就会让我们自己活动。
一般是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但印象中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准备的,学校没有提供过相关器材,一开始以为本来就应是这样,但到中学后发现学校提供,我才顿时感慨,我们当初设备都不能说简陋,根本就没有啊。体育老师是一位中年男老师,性格很温和,脾气很好,一直教我们体育到毕业。体育课,语文数学老师一般是不会占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