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三笑集国学文化经典
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15

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15

作者: 作享 | 来源:发表于2020-07-27 22:31 被阅读0次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了解他的目的,看他的行为方式,观察他的兴趣。这样,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呢?怎么能隐藏呢?”

钱穆先生认为这一则虽然讲的是观人之法,但也可以作为自省之法,不然藏匿了真实的自我,又如何能够洞见他人?钱先生从用词上指出“视、观、察”层层深入,着眼点也从大致到细微。

李泽厚先生联想到了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带着各种面具。此则就是迫使人们摘掉人们的面具。

稻盛和夫先生对这一则的理解体现了他的经营哲学的根本观点——“动机要善,无私信”。并且体现出他对此宗教般的情怀,他认为当一件事情是出于善的动机,不掺入任何私心杂念的话,那么做这件事情不必考虑结果,因为结果总会令人满意。

钱穆先生的注解看出他内心深处传统儒士追求自身修养的重视,所以钱先生也是儒的代表。另外,也看出他读书的细致深入。

李泽厚先生的注解看出他对人际关系的些许悲观和失望。

稻盛和夫则体现了他内心中的“天道”的存在,并能够驾驭人世间的事情,唯一取决于我们的动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孔子说:“富贵是人们追求的,不一正当的手段获得,不接受;贫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一正当的方式摆脱,就不逃离;君子离开了仁,还是君子吗?君子无时不刻不违背仁,匆忙紧张是这样,颠沛困顿时也是这样。”

钱穆先生认为仁者人心也,是天赋的本能,所以找到仁是容易的,难得的是自始至终不违背仁,这是君子的前提。

李泽厚先生认为儒学的仁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道德约束,而是儒士们内在的自我塑造和情感要求,是“知行合一”的。

稻盛和夫先生从这一则中读出了“审视真实的自我”和知错就改。我以为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只有不断审视真实的自我,才能发现与仁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身心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家读《论语》:钱穆、李泽厚、稻盛和夫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wt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