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永平FB神霜首页投稿三国史话
《后汉书》研读484:志·郡国(五)

《后汉书》研读484:志·郡国(五)

作者: 黄河歌者 | 来源:发表于2023-10-05 06:41 被阅读0次


              志·郡国(五)

    陈留郡


    陈留郡汉武帝时期设置,在洛阳以东五百三十里处。郡中共有十七座城池,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户,八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三口人。

    陈留县:县中有鸣雁亭。

    浚仪县:是原来的大梁县。

    尉氏县。

    雍丘县:是原来的杞国。

    襄邑县:县中有滑亭,还有承匡城。

    外黄县:县中有葵丘聚,齐桓公曾经在这里会盟。县中有曲棘里,还有繁阳城。

    小黄县。

    东昬县。

    济阳县。

    平丘县:县中有临济亭,田儋在这里被杀。县中有匡城和黄池亭。

    封丘县:县中有桐牢亭,也叫做古代的虫牢。

    酸枣县。

    长垣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县中有匡城、蒲城和祭城。

    己吾县:且台有大棘乡、首乡。

    考城县:原来叫做菑县,汉章帝时期改名,原属梁国。

    县:原属淮阳国,县中有高阳亭。

    扶沟县:原属淮阳国。

    东郡秦朝时期设置,在洛阳以东八百多里。郡中共有十五座城池,十三万六千八十八户,六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三口人。

    濮阳县:是原来的古代昆吾国,春秋时期叫做濮县。县中有咸城,有人说是古代的咸国。县中有清丘、鉏城。

    县:原来是南燕国。县中有雍乡。县中的胙城是古代的胙国。县中有平阳亭、瓦亭、桃城。

    白马县:县中有韦乡。

    顿丘县。

    东阿县:县中有清亭。

    东武阳县:湿水从县中发源。

    县:县中有秦亭。

    临邑县:县中有泲庙。

    博平县。

    聊城县:县中有夷仪聚,还有聂城。

    发干县。

    乐平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名叫做清县,汉章帝时期改名。

    阳平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县中有莘亭,还有冈成城。

    县:原本是公国,就是观故国,姚姓,刘秀时期改名。县中有河牧城、竿城。

    县:春秋时期叫做小谷县。县中有巂下聚。

    东平国是原来的梁国,汉景帝把一部分划分为济东国,汉宣帝时期改名,在洛阳以东九百七十五里。国中有七座城池,七万九千零一十二户,四十四万八千二百七十口人。

    无盐县:是原来的宿国,任姓。县中有章城。

    东平陆县:六国时期叫做平陆县,县中有阚亭、堂阳亭。

    富成县。

    县。

    寿张县:春秋时期叫做良县,汉朝改名为寿良县,刘秀时期改名为寿张县。县中有堂聚,原来属于东郡。

    须昌县:原属东郡。县中有致密城,是古代的中都。县中有阳谷城。

    宁阳县:原属泰山郡。

    任城国84年从东平国中分出任城国,在洛阳以东一千一百里。国中有三座城池,三万六千四百四十二户,十九万四千一百五十六口人。

    任城县:是原来的任国,县中有桃聚。

    亢父县。

    县。

    泰山郡刘邦时期设置,在洛阳以东一千四百里处。郡中有十二座城池,八千九百二十九户(疑为八万),四十三万七千三百一十七口人。

    奉高县:县中有明堂,汉武帝时期建造。

    县:县中有泰山庙。岱山在县西北。县中有龟山,还有龙乡城。

    梁甫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县中有菟裘聚。

    县:是古代的诸侯国,县中有亭禅山,还有阳关亭。

    县:县中出产铁矿。

    山茌县:是原来的诸侯国。

    莱芜县:县中有原山,潘水从县中发源。

    县:沂水从县中发源。

    南武阳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县中有颛臾城。

    南城县:原属东海郡,县中有东阳城。

    县:是原来的诸侯,原属东海郡。县中有祊亭、台亭。

    县: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附庸国。

    济北国90年,从泰山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在洛阳以东一千一百五十里。国中有五座城池,四万五千六百八十九户,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九十七口人。

    县:县中有平阴城、防门、光里、景兹山、敖山、清亭,还有长城直到东海郡。

    蛇丘县:县中有遂乡、下讙亭,还有铸乡城。

    县:是原来的诸侯国。

    茌平县:原来属于东郡。

    县。

    山阳郡原为梁国,汉景帝时期划分出来设置,在洛阳以东八百一十里。国中有十座城池,十万九千八百九十八户,六十万六千九十一口人。

    昌邑县:是刺史治所,县中有梁丘城,还有甲父亭。

    东缗县:春秋时时期叫做缗县。

    县:县中有大野泽。

    高平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名叫做橐县,汉章帝时期改名。县中有茅乡城。

    湖陆县:原来叫做湖陵县,汉章帝时期改名。

    南平阳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县中有漆亭、闾丘亭。

    方与县:县中有武唐亭,有鲁隐公的观鱼台。还有泥母亭,有人说是古代宁母。

    瑕丘县。

    金乡县。

    防东县。

    济阴郡原为梁国,汉景帝划分出来设置,在洛阳以东八百里。郡中共有十一座城池,十三万三千七百一十五户,六十五万七千五百五十四口人。

    定陶县:是原来的曹国,也是古代的陶邑,帝尧居住的地方。县中三鬷(音zōng,宗)亭。

    冤句县:县中有煮枣城。

    成阳县:县中帝尧冢、灵台,还有雷泽。

    乘氏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县中有泗水,还有鹿城乡。

    句阳县:县中有垂亭。

    鄄城县。

    离狐县:原属东郡。

    廪丘县:原属东郡,县中有高鱼城,还有运城。

    单父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属山阳郡。

    成武县:原属山阳郡,县中有郜城。

    己氏县:原属梁国。

    以上为兖州刺史部,共有八个郡、国,八十县、邑、公、侯国。

    东海郡刘邦时期设置,在洛阳以东一千五百里处。郡中共有十三城座城池,十四万八千七百八十四户,七十万六千四百一十六口人。

    县:是原来的诸侯国,为刺史治所。

    兰陵县:县中有次室亭。

    县。

    县:出产铁矿,县中有伊卢乡。

    襄贲县。

    昌虑县:县中有蓝乡。

    县。

    阴平县。

    利城县。

    合乡县。

    祝其县:县中有羽山。春秋时期叫做祝其县,属于夹谷地。

    厚丘县。

    赣榆县:原属琅邪国,29年恢复设置。

    琅邪国秦朝时期设置,建武年间裁撤城阳国,划归作为一县,在洛阳以东一千五百里处。国中共有十三座城池,二万零八百零四户(此处有误,疑为十二万),五十七万零九百六十七口人。

    开阳县:原属东海郡,29年划归。

    东武县。

    琅邪县。

    东莞县:县中有郓亭、邳乡,还有公来山,有人说是古代的浮来。

    西海县。

    县。

    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属城阳城。县中出产铁矿,有峥嵘谷。

    东安县:原属城阳国。

    阳都县:原属城阳国,县中有牟台。

    临沂县:原属东海郡,县中有丛亭。

    即丘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属东海郡,春秋时期叫做祝丘县。

    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属东海,县中有概亭。

    姑幕县。

    彭城国刘邦时期设置,汉章帝时期改名,在洛阳以东一千二百二十里处。国中共有八座城池,八万六千一百七十户,四十九万三千零二十七口人。

    彭城县:县中出产铁矿。

    武原县。

    傅阳县:县中有柤(音zhā、zǔ、zū,渣、阻、租?)水。

    县。

    县。

    县。

    淄丘

    广戚县:原属沛郡。

    广陵郡汉景帝时期设置为江都国,汉武帝时期改名,建武年间裁撤掉泗水国,作为其中一县,在洛阳以东一千六百四十里处。郡中共有十一座城池,八万三千九百零七户,四十一万零一百九十口人。

    广陵县:县中有东陵亭。

    江都县:县中有江水祠。

    高邮县。

    平安县。

    淩县:原属泗水国。

    东阳县:原属临淮郡。县中有长洲泽,吴王刘濞修建的太仓就在这里。

    射阳县:原属临淮郡。

    盐渎县:原属临淮郡。

    县:是原来的诸侯,原属临淮郡。

    堂邑县:原属临淮郡,县中出产铁矿,春秋时期叫做堂县。

    海西县:原属东海郡。

    下邳国汉武帝时期设置临淮郡,72年改为下邳国,在洛阳以东一千四百里处。国中有十七座城池,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九户,六十一万一千八十三口人。

    下邳县:原来属于东海郡。县中有葛峄山,原名叫做峄阳山。县中出产铁矿。

    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县中有楼亭,有人说是古代的蒌林。

    县:是原来的诸侯国。

    睢陵县。

    下相县。

    淮阴县。

    淮浦县。

    盱台县。

    高山县。

    潘旌县。

    淮陵县。

    取虑县:县中有蒲姑陂。

    东成县。

    曲阳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属东海郡。

    司吾县:是原来的诸侯国,原属东海邵。

    良成县:原属东海郡,春秋时期叫做良县。

    夏丘县:原属沛郡。

    以上为徐州刺史各部,共计五个郡、国,十二个县、邑、侯国。

    徐州

    黄其军

          作于2023年10月6日(古历癸卯年八月廿二)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志·郡国(四)

    志·郡国(三)

    志·郡国(二)

    志·郡国(一)

    志·五行(十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汉书》研读484:志·郡国(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ih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