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和沟通技巧

作者: scvhuang | 来源:发表于2016-11-13 17:07 被阅读0次

    前言

    我们身边总有些“罗嗦”的朋友,会令人感受到,听他们说话“比较累”,而有些人,我们会觉得听他们说话,经常一针见血。

    这种感受,可以量化么?

    神奇的是:可以。

    第一个重点:不知道的内容,才是信息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废话,但让我们用“编程思考方式”想一下:如何定义“不知道”?

    显然,这里有一个预设参数,当符合参数,则为知道,反之则为不知道。

    沟通必须要基于对方的“预设知识”。

    假设我们在校园座谈里聊数据分析岗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是了解,而对于行业应用是缺乏的,这时候企业案例就具有很大的“信息量”。

    而如果是单位内部培训,大家对于如何应用是知晓,但反而对学术背景不了解,这时候从学术原理开始介绍,就有很大的“信息量”。

    反过来操作的话,无疑就会被人觉得“听这人说话好累,好罗嗦”。

    这就是第一点:“信息”的多少,和预设条件密切相关。

    在各种合理/不合理的预设条件下,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都可以在“信息”不(太)受损的情况下,被压缩掉,这也是信息论的初衷:以最小的资源,传输信息。

    第二个重点:传递信息的效率,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消除了不确定性

    信息论是一门典型的“用数学重新看世界”的学科,他的核心是量化“信息”。在信息论的领域,为了便于计算,参考热力学,创造了所谓“熵”的概念,衡量不确定性的大小。

    在沟通中,可以通过针对受众预期组织内容,进而管理预期等各种方式,来减少“熵”,提高效率。

    还是举一个工作中常见的例子,老板问某个产品功能上线后转化率下降,是否找到什么原因。你手头有如下这些信息:

    1、上线期间有在做app的新用户让利活动

    2、产品最近搜索步骤的转化相比上个月有所下降

    3、上个月是旺季

    4、功能上线一周以后,转化率比刚上线稍微回升。

    5、上线后,竞争对手也有活动,有些产品价格比我们低

    我们看一下“熵”最大的方式是什么效果,把我上面这段话12345复制粘贴给老板,大家换位体会一下,是不是很有让这位下属去人事处领工资回家的冲动。(适应这种心情也是管理者领薪水的职责之一)

    稍微聪明一些的实习生,可能会这样操作:根据时间线,把事件和转化率数据做成时序图,然后进行一些主观解释,例如说:

    假定5个状况的时间先后是t12345,新功能上线的时间点位于t3;

    t1是上个月旺季、转化高于t3,也是引发话题的背景;

    t2是我们发起了新客让利,可能带来更多不熟悉我们app的用户;

    t4是竞争对手做活动

    t5是我们的数据出现缓慢回升。

    图文结合的话,这种分析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从信息论的角度解释,这种方式降低了“发生先后性”对“因果”影响的不确定性。

    基于这种思路,我们不难发现下一步应该分析什么,比较明显的2个点是:竞争对手降价的产品是否是我们转化降低的产品,转化率的波动是否主要来自某一类客户。

    ok现在我们看一下“熵”较小的方式可能是什么样的:

    1、新增的客人转化率正常,部分老客人不习惯,转化短期降低,客户服务同事跟进调研。

    2、部分产品遇到竞品降价打压,拉底转化平均数,推测为搜索以后经过比价离开,价格管理同事跟进。

    假如说之前已经有正式/非正式会议沟通过这些前期调查,我们预设收件人已经知道调查方向,那么回答可以更简练:

    1、产品功能排除问题,正常改版波动;

    2、价格劣势已经处理,转化率开始恢复。

    如果是创业团队的沟通,因为扁平化(比如一边吃泡面一边问),大家都已经知道很长很长的两个可能了,只是问结果,1个比特解决(我稍微奢侈还多浪费了几个):

    没事儿~


    后记

    要能完全看下来这篇随笔,我的假设是,读者稍微知道/感兴趣高数。

    不过如果不符合这个前提的话,可能根本读不到这句话,因此我对于“能看到这里的都是同道中人”这一点,很有把握,“熵”值较低。

    这个话题并不是第一次,之前有一篇随笔写了“锚点定理”和kmeans分类的神似之处,希望能带来一点思考或者吐槽欲望之类。

    谢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息论和沟通技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yc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