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婆婆就在电话里跟我“请假”:“明天你不上班吧?我明天一早要去领一袋面粉和一提卫生纸。”
我说:“又是您泡脚的那个地方吧?”她难掩兴奋地说:“是啊是啊,交一块钱就给一袋面和一提卫生纸。只有经常去泡脚的人才有!”
心想,本周轮到我值班,虽然值班电话已经转接到我手机上,但也不能去得太晚,便问婆婆:“妈你大约几点回来?”
“八点半就结束了,领完接着回来。”说完,婆婆就挂断了电话。
自打去年小区门口卖老年人用品的店开业以来,公公和婆婆可算是找到“组织”了。每天下午送完孙子上了幼儿园,老两口就一同前去泡脚,即便小店搬了家,他们依然风雨无阻。值得一提的是,这泡脚啊,可是免费的。
还记得去年开业之初,这家店就通过一系列的免费体验活动招揽了一大批老年顾客。这些老年顾客都有几个共同特点,一个是子女大多已在外成家立业,很少回来,另一个则是每月都有一笔可观的退休金。那段日子,公公难免也深陷其中。
他每天早晨都会早早地去听课,然后提着一堆我叫不上名字的体验用品满意而归。这些用品我不敢用,也旁敲侧引地让他们老两口别用。
直到有一次,一向少言寡语的公公回到家,主动跟我们说起了店里的事,“店里邀请了一位知名学者前来授课,明天一早就去,还要交一千块钱,交钱只是为了让听课的人表一表来听课的诚心,听完课就还给你,到时候还会发一桶油、一袋面粉。”说话间,公公脸上露出难掩的喜悦。
我和先生互相看了一眼,对这家店打的主意心知肚明,可仍忘不了上次劝说于事无补的场景。上次,公公在一家老年人保健用品店里买了一千块治疗腰疼的药,怪我心直口快,当场就说他买的这些东西都是糊弄老年人的,肯定没什么效果。公公阴着脸,没说什么就进屋了。后来从先生嘴里得知,大嫂在知道公公买了一堆药后只说了句“只要能治您老的病就行”,把公公高兴了好几天,致使公公又买了一千的药。哎,原来是大嫂觉得,反正又不是花她的钱,只要能哄得老人开心就好。
我不是那坐视不管的性格,不是担心被骗多少钱,而是怕那些郎中的“神仙丹药”对老人家身体造成伤害。但这一次,我一定要认真吸取教训,不能再重蹈上次的覆辙,不但没拦住他,还给自己落了一身的不是。
“爸,这学者叫什么名字?在哪里高就啊?”我试探着问。
“叫XXX,在中南海给国家领导人看过病的。人家不在乎这点小钱,来这里就是为了给小城里的人们带来点福利。”公公义正辞严地说。
我听到这里,隐隐意识到了这次事件处理起来的难度将远远大于之前,再加上公公婆婆几乎没怎么读过书,我打算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打一场持久战。
“爸,有病第一相信的应该是医生,要不然,那些高等学府毕业的学生也不会挤破脑袋考取那些甲等医院了。这些是江湖郎中都是忽悠人的。”公公不语。“爸,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他真是很厉害的医生,他应该去大医院坐诊,或者去大学里授课,那样来钱才快呢。”他依然沉默,然后起身走开了。我暗自窃喜,看来起作用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公公真去交了钱,还高高兴兴地把钱原封不动拿回来了,顺便带回一袋大米、一串佛家串珠。我亦岿然不动,继续和颜悦色、精准发力地劝说。第二天,公公继续交钱,再把钱拿回来。我见事不妙,只能拿出最后的杀手锏。“爸,刚听我同事说XX市的分管教育卫生系统的领导,她母亲就是吃街上游医的药,导致胃出血而去世的。不信您去打听打听。花钱是小事,咱可不能把身子搭进去。”
也许是我的坚持和诚恳起到了作用,第三天,公公终于没再交钱。而那一次,那些老年人交的钱全都没有再退回,而是换回了几盒所谓的“灵丹妙药”。公公婆婆颇有些后怕,但终于喜上眉梢,也明白了我的一番苦心。茶余饭后之时,婆婆跟我讲述了那个所谓的学者专家竟然在授课期间,给那些年迈的老人下跪,老人们纷纷感动得落泪:亲儿子也没有这样过啊!
我心想,这些没有正规资质的老年人“保健品”专卖店,不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怕生病、怕孤单的心态,打着替子女尽孝的幌子招摇过市吗?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到底哪里让那些惟利是图的商家钻了空子。那些不是空巢老人、胜似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疲于奔波的我们多久才去关心一次?
今天早晨六点,婆婆就已经跟着几个要好的姐妹去店里了。虽然回来已近九点,但我识趣地没去打扰她。回来的路上,她摇着手里的面粉和卫生纸远远地就冲我笑:“看!一块钱买的!”我也笑着应她:“只要您高兴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