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上古时期的“士”,有点类似现在的兵役制度,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就是“士”。所以“士”是十字下面加一横。“士”出来做官,就叫出仕。曾子所讲的“士”,已经不是上古时期的“士”的意思,而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说一个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风格。
“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远。“毅”就是刚毅,有决断、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但是往往有些人有见解,请他当主官就不行,因为他下不了决断;有人容易下决心,但眼光又不远,见解有限。所以把眼界、见解、果断、决心等加起来才叫“弘毅”。
曾子说一个知识分子,要养成弘与毅是基本的条件。因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很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漫长。
下面的话是引申,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呢?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就是仁。儒家的道德精神所在,就在于亲亲、仁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挑得很重的。
那么,这个责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时候?永远不会停止,要一直挑到死为止。所以这个路途是非常遥远的。当然要挑起这样的重担,走这样远的路,就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等形成的“弘”“毅”两个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