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投入一万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这句话激励了很多人,也误导了很多人。
好像只要肯花时间,耐心等待,自己就真的能成为专家了。
非也。
举一个例子。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到高中毕业一共十二年,共计4382天,平均每天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即使低至2小时,也基本能达到一万小时了。
可是,有多少人成为了学习方法的专家呢?很多人在高中毕业时仍没有学会自学,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方法不科学。
1. 低水平重复的时间不算数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用功的小伙伴。我休息的时候她在用功,我娱乐的时候她还在用功,记忆中我从没见过她休息和娱乐。可是,她做出来的东西却总是很难让人满意。
有一回,我观察了一下她用excel的过程,惊得哑口无言。完全不用快捷键,复制、粘贴、剪切、保存、撤销、全选、重复上一步操作……这些敲键盘就能迅速搞定的动作,她全部用鼠标完成。宏就算了,基本的自动填充、排序和分类汇总都不怎么用。
要是忽略简单的求和、加减,强大的excel几乎就被用成了word文档里的表格。反过来,一个没有任何数据处理需求的纯文字记录的周报,她却用excel来写。
我终于知道她的时间都是怎么花掉的了,这样的时间投入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不能计入一万小时。
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工作。从步入社会到退休养老,每天工作八小时,几十年的时光过去,有多少人成为了所从事职业领域的专家?寥寥无几。
为什么?
因为那几十年的时光里真正有效的投入只有可怜的两三千小时,其他的时间都是在重复自己会做的事情,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没有学习,没有提高,原地踏步。
2. 学习区的刻意训练时间才算数
一万小时理论的关键有两个:刻意训练和学习区。
所谓学习区,就是对自己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区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新知识或新技能。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舒适区和恐慌区,前者对我们没有任何挑战,后者对我们来说挑战太大、一时无法承受。
图片来自网络刻意训练不是一般性的重复训练,必须是在学习区的重复训练,这样的重复才是有效的,才会收获成长。
随着我们的进步,学习区会变成舒适区,当你做起来感到毫不费力的时候,就说明你要继续向外探索学习区了。
备考笔译资格证的时候,一开始我先用真题做了自测,英译汉磕磕绊绊能完成,准确率50%左右,是我的学习区,汉译英没有做完,句子都写不完整,是我的恐慌区。
所以,我一开始集中精力做英译汉的练习,把汉译英先放了放。大概一个月后,英译汉已经能达到80%的准确率了,我才开始全力练习汉译英。
学习区的刻意训练必然伴随着不适应甚至有些痛苦的体验。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提倡“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想法是好的,但要正确地认识这里的“快乐”二字的定义——
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感到开心和舒适,而是在克服困难和完成挑战后紧张感和不适感得到释放,从而产生快感和自豪感。
3. 总结和反馈很重要
一味地去做去练习,会沉溺在具体的事情和细节中,做对了几道题,得了多少分,完成了多少个报告,工资涨了多少……忘记了抽象思考,忘记了自我分析。
读书时,即使期末考试全年级第一,我也会静下心来写总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仍是一知半解,时间分配有没有问题,学习方法可以做什么改进。
工作中,即使遇上特殊情况加班,我也会熬夜写活动总结和周记,计划完成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待解决,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要实现质的飞越,光有量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和细节中走出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晨读活动,用30天的时间模仿一段4分钟的VOA(美国之声)慢速新闻。从一个音标一个音标开始抠自己的发音,每天早上听课半小时,每天傍晚练习半小时。
遇到读不准的单词,往往重复100次,直到舌头转不动为止。这是量的积累。
读不准的单词或音标,我会参照舌位图、用手摸着声带发声,分析是哪里的问题,同时和其他类似的音标和单词作对比。更进一步的,去听其他学员的录音,试着分析他们的问题,看看和老师的意见出入大不大。这是总结和思考。
我有信心,30天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会模仿一段4分钟的新闻,而是拿到任何一篇文章,遇到任何一个生词,我都能写出正确的音标,并拼读出较为纯正的美式发音。目标是质的飞越。
最后再说说反馈,当我们的进步遇到瓶颈的时候,有时是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了。
在音标发音上,我很清楚自己的咬舌音[θ]、[ð]发不好,所以能够有意识地多训练。但是,[au]、[əu]发音结束时嘴型要像发[u]一样嘴型收拢变圆,这一点我是很难注意到的。听了老师的讲解,比较其他学员的发音,我才注意到这个细节并有意识地练习。
所以,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除非确定自己已经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否则,一定要走出去,求他人反馈,求高手指点。
在学习区刻意训练,及时总结,定期获得反馈和指导,这样的一万小时投入,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专家!
我不写鸡汤,只提供幸福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