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想起小时候,每当秋收时节,我们村子里到处弥漫着一种庄稼成熟时候那种特有的味道。后山沟里我家坝滩的哪一块玉米地里只听见“咔嚓,咔嚓”的声音,一颗颗玉米棒子经母亲用力一掰再拧下来,遇到特别大而长的“佼佼者”就像一个宝贝般被她捧在了手里反复抚摸、仔细掂量,随后再小心翼翼地装在化肥袋子里,一袋袋玉米系好口子被竖立在田地里,就像一排排站立的孩子。
放学后,我回家书包一撂从锅里拿一个玉米窝窝边走边啃便匆匆赶到地里也投入到秋收的劳动中。我们每人负责一行,一棵一棵逐一把棒子掰下来,简单而又机械地重复着这个动作,这样很少能落下玉米棒子。不一会儿,汗水便顺着脸颊不断地往下流淌,身上的秋衣很快也被汗水浸得湿透了。玉米穗子上的花粉末落到脖子里,贴到脸上和胳膊上,浑身发痒很难受。就这样一直干到天黑夜幕降临的时候,再用架子车人力把一袋袋玉米运回家里。母亲到家便去做饭,我和父亲则再将拉回来的玉米头朝里尾向外整齐的垒在玉米架上。
人劳累一天,肚子里早已饥肠辘辘,就会变得饥不择食,哪怕是蒸洋芋、煮南瓜、熬钱钱饭这样简单的农家粗茶淡饭,我也是吃得津津有味。有时手里还捧着饭碗就忍不住坐在门槛上靠着门板打瞌睡,吃完饭碗一放下躺在土炕上倒头就睡,顷刻间就鼾声如雷了。
再过些日子,烧得温热的土炕上,一家人总要围坐在一起划玉米粒。父亲负责用改锥先是在玉米棒上捅几道豁口子,母亲和我以玉米芯作辅助工具,摁在掌心一下一下往下搓玉米粒。金黄的玉米粒在大笸箩里越聚越多,不一会儿就像是堆积了一座座金灿灿的小山。这全家围坐在一起,互相协作的劳动场景,至今难忘,恍如昨日的事情。
摊开的玉米粒被晾晒在黄土院子里,满院闪耀着金色。倘若太阳好的话,几天晒下来就收紧了,捡一颗送进嘴巴里嚼,甜甜的,满口都是新鲜粮食那种独有的香味。
到了冬至,家家户户炒冬炒豆子,我们小孩子提前几天就去打粮食的场上去捡豆子,说是捡,其实很多豆子都是在泥土里面抠出来的,就是打场的时候踩入土里的豆子。捡下的豆子用清水洗干净再放在外边的石长床上冻一晚上,然后再倒进大铁锅里炒熟,出锅前拌上一点盐水,有时候也拌糖精水,吃起来豆香味十足,酥酥的,非常好吃。
用同样的方法炒制的玉米也是香甜可口,而最为高兴的是每当火红的爆玉米花的锅子在村口支起来了,随着它圆圆滚滚地摇动起来的还有我们这些孩子的心。我们用蛇皮袋子装着玉米带着黑炭和糖精,手里捏着皱巴巴的几毛纸钱,排成长长的队等待爆玉米花。
每当爆米花锅子“蓬”地一声炸了的时候,孩子捂着耳朵忍不住也随着爆炸声响跳起来。玉米花儿的香味也随着爆炸声一下子就散开来了,到处都是那种热烘烘、脆生生的香气。洁白的玉米花,被孩子们一把把地塞进嘴巴里去,狼吞虎咽,满口生香。就这样大家围着火红温暖的炉火,吃着笑着唠着,狂欢会一直会持续到深夜,久久我们不舍得散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