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自己的小宝贝已经开始变得“自私”,不愿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不熟悉的人?你是否发现一些天真无邪的小萌宝,也会无缘无故去咬人?你是否发现一些古灵精怪的小调皮,总会没轻没重的诅咒他人?你是否正为孩子面临的情感问题,而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不用担心和不解,他们只是处于"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最近,我把《捕捉儿童敏感期》反反复复读了两遍,收获很大。
这本书是由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著,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本书以收录的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向我们讲解,成人不曾发现的儿童世界,原来是由一个个黄金般贵重的敏感期构成。
本书会带领我们探索神奇的儿童世界,为我们讲述各个年龄段不同的敏感期,引导我们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破解他们内心的秘密。
读罢此书,我在想:我的童年,不知道错过了多少个怎样的敏感期?然而,错过就是错过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此分享一些读后感,能让更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并重视起孩子的敏感期。
你一定发现自己的孩子,对一件事物的兴趣总是很短暂,他们今天表现出对音乐的喜欢,过段时间又特别钟爱画画,而且,无论此时正痴迷于何种事物,他们都会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执着地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对,他们正处于敏感期。这时,我们只要做到支持并引导他们,并给予足够的自由就够了。即使,后来他们没有学什么乐器,也没有继续画画,但他们在乐感和鉴赏力等方面会发展的比较好,也会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家长,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而随意限制孩子的自由。比如,孩子处于“爬”的敏感期,可能会到处爬,弄得满身是土,很多家长会觉得地上太脏,或者仅仅是因为自己懒,怕他出现危险,而不愿意一直盯着他到处爬,便会直接把他从地上抱起,而阻止他。
殊不知,这样做,其实是中断了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的脚步。
在孩子处于敏感期时,有多少家长,能耐心地、全身心投入地陪着孩子去探索?既能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认知发展到了哪一步,又能明确此时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比如,爬行的敏感期,当孩子爬行中遇到障碍物,我们就和他一起消除障碍;当他在爬行中遇到困惑犹豫不前,我们就及时给予鼓励,帮他顺利度过。在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里,如果我们都能如此,时刻耐心陪着孩子并支持他们,那么他们在婴儿时代,便懂得了战胜阻力,不断探索。你敢想象他未来的样子吗?
太多的家长不知道敏感期,也不懂得运用敏感期。
比如,因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剥夺他们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制给孩子灌输知识,为他们安排一些,他们那个年龄并不能承受的东西。
这些都无异于拔苗助长。在家长的威逼下,孩子不仅会无比痛苦,也会因此失去“敏感期”赖以生存的“爱和自由”的发展环境。
如果能抓住相应的敏感期,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将会顺其自然地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然而,“孩子不出事”却是太多家长看孩子的准则,他们并不会关心孩子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这样,无疑会增加孩子失去自由的几率,即使处于敏感期,也极大可能不会顺利渡过,因为得到没有大人的关注和足够的爱与自由。
而不关心孩子的世界,就往往会剥夺孩子的专注力或者打断孩子的进一步发展。
文中有一个细节:在一个游乐场上,一个小哥哥不离小弟弟左右,想和弟弟一起玩,也非常照顾弟弟。而当小哥哥提出,要玩弟弟的小车时,却遭到小弟弟打到脸上的一巴掌。这时,小弟弟的妈妈很快对孩子进行了正确的教育,小哥哥也原谅了弟弟。小弟弟慢慢对哥哥产生了朦胧的依赖感。此时,如果小哥哥再次提出玩车,一定会得到满足。
可正当小哥哥跑向弟弟,准备提出这个要求时,妈妈将他叫住了。就这样,小哥哥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得到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时,被妈妈意外打断了。
生活中,这种情况司空见惯。有多少家长在呼叫孩子的时候,能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在做着什么?有多少宝贵的瞬间就这样被打断了?
通过阅读学习这本书,我也对生活中遇到的千奇百怪的人和事,更加同情和理解了。遇到不顺心的人时,再也不会幼稚得耿耿于怀。
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童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不自由?究竟,有多少个怎样的敏感期被破坏?又错过了多少个怎样的敏感期,才会被改写成现在扭曲的样子?
你是否仍觉得“看孩子的生活是煎熬的”?
我相信,看了这本书,你会怀着对孩子的爱,以及对生命的感激,去珍惜和享受孩子那转瞬即逝的幼年时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