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21篇1665字,累计41104字。
"2021年福建省科学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暨科学教育改革培训班"落下帷幕。回顾两天的活动,可用精神大餐来形容。此时还在慢慢品味。就像我分享时所说的:"这次有机会来参加这场活动,现场感受科学教育的魅力,更是兴奋。对科学教育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两天的活动真的是丰富多彩,收获颇丰。
活动第一天上午,走进校园,就被高科技吸引。上午观摩校园科技活动,孩子们落落大方的介绍加上熟练的操作令我折服。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高云峰教授带来的专题讲座《科学教育的改革与趋势》,有很高的理论性,也有很落地的案例,还有现场制作教具与老师互动的精彩。
下午三节观摩课,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执教的老师有省小学科学教指委成员,也有接受着帮扶的乡村学校教师。有优质课,也有不算特别优质,但有亮点的课。
优质课能给大家引领,这样的榜样课必须上。而不算特别优质,但有亮点的课,展示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因为这是众多普通教师跳一下就可以够得着的课,听着可能更为熟悉。
我曾有一个发现,就是展示最优秀的作业,和展示很普通的但有一些亮点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展示后者的作业,对被展示者激励作用更大,也更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带动作用也更好。
叶彩红老师的点评,做了一个理论上的引领,也帮助大家做了聚焦。
第二天上午的论坛,有几间做得特别好的学校的汇报,也有帮扶学校的经验分享,有专职教师较深入的思考,也有兼职教师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大家尽情展现美好,也勇于面对真实的问题。
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周凌云教授带来的《守正拓新 以行成效——福建科学教育推进路径思考》,从两个真实的故事导入,到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再到推进路径的思考呈现。也给了大家不小的触动。
下午的实操培训课程,老师们都能动手去做,还能享受着自己的实践成果。也都非常开心。
可以说这次的课程设置,主办者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错。
我还注意到,这次分发的培训材料很特别。有一本培训资料,里面收了不少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文件。
还有一本是由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制定委员会著的,叶兆宁、杨元魁、周建中翻译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学科核心概念序列和主题序列》。
这些资料也许不是科学教师急需的,但绝对是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用心研读的。
听培训课程及与一些老师的交流,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平时自己做的工作更像是摸象活动,摸到哪是哪,感知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具备一些理论的知识,在科学教育上有一些架构能力,后续的努力,后续的填充,才更有意义。
所以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虽不是紧急事,却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是用来打底子的。
两天的活动参与下来,总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静下心来思考,应该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性偏少,就是老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面对面的有效交流较少。
这次的参会者,有普通教师,有资深的教研员,有省小学科学教指委成员,还有杂志编辑、媒体记者。能否像科学课一样,进行异质分组,做成多个主题沙龙模式?多点小范围的讨论后再集体汇报?
第二天下午的实操活动,是否也能做个异质分组实践活动?就是针对一个实验课例,提供一些有结构性的材料。各小组通过交流合作,来进行实验器材的设计,由那边的老师帮忙制作或指导制作出来?
就是说让学员之间多一点对话,多一点协作,让分组活动思维的含金量更高一点。
这次培训活动,也让我见识了全省强大的科学教育力量。这么大的一笔资源,如何把核心成员凝成一股力,并充分利用起来,常态化地向一线辐射,持续帮扶?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果为了避免科学课被挪用,为了实现上足科学课,让兼职教师再上着本班的数学或语文课,兼着其他班的科学课,简直就是削足适履。因为这会进一步增加尽职兼职教师的负担。
兼着本班的课,对学生是了解的,学科间是能够互通的。如果上着本班的主课,还要兼着其他班的科学课。在了解学生上还要花费更多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习惯投机取巧者应付着教,效果不佳。习惯用心教学者更累,弦绷太紧,容易断。
要上足上好科学课,与其像猫抓老鼠一样防着,管着,追着,不如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在教学上多给指导,在专业上给予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