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诸子唠百家学习语言·翻译
如何让英语成为第二母语(案例理论篇)

如何让英语成为第二母语(案例理论篇)

作者: 爱写字的喵 | 来源:发表于2017-03-28 06:42 被阅读1165次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出国留学,工作。作为一个孜孜不倦屡败屡战的英语学习者,学了十几年英语,生生把自己学成了段子,在头破血流的路途上,总结了一些感想和教训:《如何让英语成为第二母语》。由于篇幅过长不利于阅读,分为两部分:案例理论和实战操作,本文为案例理论篇。

    案例一


    十几年前我去英国留学,一个人,拖着三十公斤行李箱,背着十公斤书包,拿着两公斤重的IBM。因为首次被拒签错过了学校接机,爸爸问我害怕吗?我反问他怕什么?很少表扬我的父亲说佩服女儿的勇气,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值得佩服,不就是换个地方上学吗?那时的我啊,只能说,无知者无畏。

    第一次坐国际航班,在伦敦机场转机,第一次见那么大的机场,各种指示牌让人晕头转向,广播一句也听不懂,转机时间有限,在人流中迷路的我几乎要哭出来,最后一刻找到通道,坐上飞机。

    晚上十点到达学校宿舍,办公室已经锁门,通过门口的电话给工作人员打电话,心急如焚忐忑不安惊慌失措的我在电话那头传来Hello声后,急切哽咽地向对方求助。

    我:May I help you?!?!?

    对方:What???????????

    如此重复了好几遍,对方无奈挂了电话,表情估计是这样的:

    是啊,晚上十点半有个人打电话来说,请问我可以帮你吗?

    换做是你,你崩溃不崩溃?

    中间各种坎坷就不细说了,好在最后终于拿到了钥匙,遇到了热心人,找到了宿舍,没有落得露宿街头的下场。

    那个夜晚,因为时差,激动,饥饿而无眠的我,坐在窗前看天空一点点亮起来,回想整个旅程,这无疑是我人生最波折的一天,其中打击最大的,是英语,别提深度交谈和专业学习了,连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

    我安慰自己,会好起来的,英语我高考几乎满分,四六级过了,GRE雅思考了,外教口语也练了,大家都说在纯英文环境中学语言特别快,几个月后我肯定就能流利的跟老外侃大山了。那时的我啊,只能说:

    在和中国同学们抱团一学期后,怀疑自己是不是来了假英国。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下课听不懂别国同学聊天,打工听不懂客人要求,超市看不懂标签,连买个麦当劳都搞不懂。学了十几年英语,吃了这么多快餐,头一次知道原来番茄酱跟番茄没瓜葛。(不知道番茄酱怎么说的同学请去指责你的英语老师)

    后来的我怎么样了?及时觉醒,刻意远离中国同学圈后,上课能跟上节奏,下课能和各国同学闲聊,打工能理解回应客人,买菜能说清西兰花和菜花,买快餐知道哪些是汉堡,哪些是三明治。哦,对了,毕业论文还拿了优秀呢。可是,至于英语像母语一样?呵呵呵,留学几年英语就能说的像老外一样溜,这应该是对留学生排名第一的误解。

    结论一:英语考试成绩高不等于英语好。

    结论二:如果你打算留学、移民、出国旅行,英语不好很痛苦。

    结论三:全英文环境下,英语也不会自然而然变好。

    案例二


    十几年后再次一个人启程,细思极恐。因为我清楚,十年没怎么使用英语的我将面临什么。非母语的语言就像肌肉一样,用进废退,想象一下在床上躺了几年的人重新下床行走,那就是我。

    在美国因为英语不好,数不清的囧事,说不完的尴尬,交了无数学费,挣扎着摸索着,终于不再闹那么多笑话。我开始思考,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付出这么多心血,为什么还是学不好?到底能不能把英语变成像母语一样?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总结了身边这样几类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人:

    第一类,生活型。

    成年后来美国长期生活(至少3年以上),可以在全英文环境下工作学习,有口音和错误,日常口语流利,专业或熟悉领域交流无障碍。

    然而,这样的人英文考试成绩却未必高,比如一位在美工作的中国妈妈大学考四次六级都没过,一位荷兰女孩(英语对她来说几乎等于母语),托福成绩也不好。

    第二类,学术型。

    无长期国外生活经验,在国内可以使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写作阅读水平高,日常听力口语全靠比划和猜。

    我见过点餐时全程使用this 和that的教授,也见过超市说不清是否需要购物袋的博士后,在老外的眼里英语水平还不如小学生,但是他们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很多老外压根看不懂。

    第三类,先天母语型。

    幼年随父母移民,国外出生,或者父母一方英语为母语使用者。在双语言环境下成长,两种语言日常交流无问题,可以自由切换,英语为第一母语,另一种为辅,两种都非常流利,无口音。

    以华人为例,这类小孩在成长时期(一般是上学后)会排斥使用中文,倾向使用更熟练的英文,如果不花时间学习和使用中文,他们的汉语水平会只停留在听说阶段。

    第四类,后天母语型。

    家庭环境中无人使用第二种语言,从儿童时期(3-6岁)开始持续学习,能熟练掌握第二语言,达到母语使用者水平。

    在某次活动中被一个金发碧眼的希腊小女孩(七八岁左右)搭讪,她说着一口播音主持标准的普通话,我被惊得目瞪口呆。她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中文,包括拼音和书写。

    结论一:语言的熟练程度取决于使用,不管是学术还是生活,用的越多,越熟练。

    结论二:儿童时期开始接触两种语言,可以同时掌握听说,如果实现读写,也需要学习。

    结论三:在第二语言非主要语言使用环境下,正确学习方法,持续学习强度,也可以实现母语般的熟练水平。

    结论四:中文是美国甚至世界流行学习的语言,我们作为中文母语使用者,无需学习就已经掌握。这实在是幸运,因为中文学习比英文难!太!多!了!

    理论篇


    在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布罗卡斯区

    十九世纪,有一位叫布罗卡斯的法国神经解剖学家对一个病例进行了研究。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一个人在脑部受到撞击后失去了语言功能,但呼吸、心跳等生理机能正常,几天后病人死去。布罗卡斯对病人的大脑解剖后发现该病人大脑的一部分组织受到损伤。以后,布罗卡斯又研究了几个同样的病例,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布罗卡斯得出结论:人的大脑中有一专门负责语言的区域。后来科学家就把大脑中专门负责语言的这一区域称为布罗卡斯区。

    1996年,美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杂志社上发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核磁扫描技术对大脑进行研究,证实了布罗卡斯区的存在,并且发现布罗卡斯区在幼儿时期(1到3周岁)开始发育,12岁左右发育基本成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区域的灵敏性呈现逐年减弱的特征。在12岁以前学语言时,语言信息直接存储到布罗卡斯区,12岁以后再学习语言,语言信息已无法直接存储到布罗卡斯区,只能存到记忆区,使用语言时,布罗卡斯区必须和记忆区进行联系。科学家们把上述研究结果成为布罗卡斯理论。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比大人更容易学习语言。儿童越早接触外语,越容易接受,打通布罗卡斯区可以形成母语思维,成为他们终身不会遗忘的技能。如同“方言”,哪怕你背井离乡几十年从未曾说过,但是只要有一个老乡跟你对话,乡音会自然而然脱口而出。

    结论:语言学习有一个最佳时期,就像小孩子身体柔软,练劈叉相对简单,长大以后再练则需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坏消息是,错过布罗卡斯区发育的我们,想把英语变成母语非常难。好消息是:我们虽然错过了,我们的孩子没有,孩子的孩子没有。在正确的方法下,他们可以把英语变成第二母语。

    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习原则,使用资料,推荐教材、图书、APP等内容,敬请期待:

    如何让英语成为第二母语(实战操作篇)

    文章首发个人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开启白名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让英语成为第二母语(案例理论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id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