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家独行玫瑰朵朵开成长励志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作者: 有书薰衣草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07:38 被阅读50次

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著名文学家、美学家,主要学术研究是在戏剧方面。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大概也是因为这些引人瞩目的成绩吧,余秋雨一度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人物,对他各种非议和批评之声不断,被各大媒体推举在风口浪尖上。

有过这样辉煌成就的余秋雨先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化界人的批评之声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看了众多相关资料之后,我算是明白了,无非就有两个原因而已,一个是人品,一个是文品。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一、关于人品:称他在文革期间参加了“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而且至今不愿意对这一行为表示忏悔。

最重要一个导火索是1999年被一篇《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的文章指责为“文革余孽”、“才子流氓”。原因是认定余秋雨在文革期间曾经是“石一歌”文革写作组成员。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这一事件,为什么在时隔十多年之后,有人再次提起呢,为什么没有在文革结束后就提出质疑或者反判呢?

即使他曾经在文革中犯过什么错误,那也是时代造成的。何况他那时候还是位初涉世的小青年。谁还没在年少的时候犯过点错啊!时这境迁,再提及,就有点别有用心了。

还有一件颇受争议的事件,就是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之事。

网络上称,余秋雨向灾区捐款20万元是子虚乌有。

后来余秋雨发表声明,说捐款20万不是修建三座希望小学,而是为三所学校新建三所校园图书馆。都江堰教育局的说法也是余秋雨是向三所学校提供20万元的图书。

文化界人士说余捐款有“诈娟”之嫌,说是“秋后算帐”。他的问题不在于“捐没捐款,而在于”说没说谎”。

这一事件当时在网上传的诽诽扬扬,后由灾区教育局一再说明捐建实情,又由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贾平凹、刘诗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纷纷为三个学校图书馆题词,风波才得以平息。

捐款这个事儿,是个很私人化的事情,捐还是不捐?以什么方式捐?都是当事人的权利,舆论方面以此来裹胁或者批评捐款者,似乎就有点不太厚道了,即使余秋雨是明星式的人物,那也有他应该享有他的自主权。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二、关于文品:批他学术不严谨,存在很多文化硬伤,学养不足。

我有本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还是非常喜欢他的文风的。余秋雨开创一种特殊的散文方式,不追求辞藻,追求简练直白,不追求优美,追求哲理品质。放弃故作高深的架势,却铭刻某一种直指人心的力度。他的文字表述,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从容。这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可以体会。

随着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的声誉越来越高。批评之声也就越来越多,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效应吧。有说他的文化就是励志鸡汤,有人说是快餐文化,是消费文化。说他的散文有历史知识上的错误,说他是“假哲人”,“假君子”,“假学者”。各种批评和非议接踵而至,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想这也有余秋雨先生对批评之声的尖锐对立的原因,他对批评界的态度不够谦虚。所以引发媒体和批评界热炒的极端现象。传媒和评论界最容易走两个极端。捧的时候是随心所欲,慷慨大方,这好,那好,光彩夺目。贬的时候又是当头一棒,批倒批臭,再踩上一脚以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这种现象也已成为当今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假如余秋雨默默无闻,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他,批评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有接受不同观点和声音的度量,这些声音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也算是文化界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碰撞。有利于文化建构的深化和丰富,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所以包容批评之声对余秋雨来说也是很大的心理跳跃。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写文立传吧,嘴在别人身上,让他们说去吧。何况现在网络文字互怂实在说不清楚什么?只是制造热点文而已。坦然的心态最重要。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让每一个人都喜欢。”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台湾畅销书作家刘墉说过,一个人的书如果畅销一年,可能是炒作;三年就会成为一种现象;十年便是社会现象;三十年便成为历史现象。我想,余秋雨最好还是留给时间去评价、沉淀与考验吧。因为,只有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

相关文章

  •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著名文学家、美学家,主要学术研究是在戏剧方面。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八十年代...

  • 略谈秋雨先生

    原创/吟山(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文学界对余秋雨先生的批评,也曾看到过一些。因为近来有细读他的文章,且又很喜欢他的文...

  • 第二章 学术批评视野下的2010年版电视剧《红楼梦》

    上一章回顾了学界当年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批评状况,在这些批评之声中,我们看到了87版的开拓之功和精彩之处,同...

  • 读文化苦旅

    最近偷闲读了76%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我对于余秋雨,甚至是鲁迅、胡适、郁达夫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界都不甚了解 ...

  • 大气魄与小心眼 ——评余秋雨

    被作者称为“记忆文学”的《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回应学界文坛对他责难疑析的封笔之作。这本书属于自传性质的文学,讲述了作...

  • 秋雨之声

    文/壹見 我并不喜欢秋天的雨,它将桂香打落枝头,但也似乎只有秋天的雨,才能将秋天的味道落下来。 万籁俱静的夜,一场...

  • 秋雨之声

    生活小镇上,秋季是潮湿且阴冷的,城镇也置身与雨点之中。斜斜的细雨落下,成丝成线散落在我的肩上。她的节奏时而轻快...

  • 法国诺欧商学院DBA在职博士招生: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研究——

    总有一些新的研究、新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媒体乃至学界时有批评之声,认为中国通过操控汇率来实...

  • 丁真究竟惹怒了谁?

    来自理塘的丁真火爆网络也有月余了,最初广泛的赞誉声浪卷过后,在丁真被所谓“国企” 录用后,批评反对之声渐起,有自...

  • 文化人

    最段时间看了两本书《借我一生》《千年一叹》,都是余秋雨写的。 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对余秋雨这个人不是很喜欢,总觉得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批评之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lk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