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随笔之前,百度科普了“哲学”的定义——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归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简单来说,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真是有幸,听了一节听见(网名丿老师的关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分享课。虽然有些懵懂,但其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竟也让此等枯燥的课题不失生动有趣,加上游戏范例的演示提示,生涩难懂的思想术语,理解起来似乎不那么费力了。
当然,听归听,听完之后还是把老师分享的书页图片阅了一下。但没看几页,就哈欠连天,眼皮打架,相形之下,直佩服老师的理解力和意志力,哈哈。
言归正传,小结学得。
一.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及悲观主义人生观。
叔本华和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谢林等是同时代的人,但其理论旨趣似乎不在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理论演绎,而是生命、生存、人生。他从生命的内在意义出发思考哲学问题,最早在哲学上把非理性的生命意志置于本体的地位,建立了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或者说是建立了一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他认为,本体不再是绝对的实在,不再是上帝,而是生命意志。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超出人类认识范围以外的,不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非理性的存生。
叔本华在其理论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义罢了。他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表象,是我的感觉复合,无需论证,我们所看到的、所摸到的周遭世界都是作为表象存生着,存在于对另一种东西的关系中,这种东西就是表象者自己。由此,他导出另一个真理,那就是“自我”的存在。因为表象必须要有主体,一切表象是我的表象,没有我就没有表象,而自我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构成了世界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他认为,不仅人的本质是意志,自然界中的一切,从有机物到无机物,其本质也都是意志,这个意志遍及整个宇宙的精神实体,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或表象。
叔本华的直观主义认识直接由生命意志推演而来。他提出,认识是一种人为设施,是意志的产物,必须为意志服务,实现着意志的目的。虽然直观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意志客体发展到一定级别的产物,是个体维持生存和代传的辅助工具,但直观认识高于理性认,理性是从直观中引申而来,是对直观表象的摹写和复制。关于这一点,非常认同,老师也列举了她听小侄儿复述动画片和同看动画片的体验和感受,确当不过。
他认为,理性不能产生新知识,它的源泉是直观。理性把直观表象抽象为概念时,由于摒弃了表象的丰富性,必然会改变原来的样子,而使得概念不能准确地表现直观的细致丰富和丰富内涵。他强调,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依据。
同样,叔本华在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基础上,综合东方佛教哲学,又从其生存意志哲学出发,得出人生就是苦难的悲观主义。在他看来,由于人的生存意志的盲目冲动,人的欲求无边无际,欲海难填,导致了“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如许多美学家一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突出了非理性和主体性。他没有给美下过一个确定的定义,而是从主体的心理方面来谈论美,或者说从美感出发来论美,有的学者便干脆把其美学思想概括为非理性的美感论。
叔本华吸收了柏拉图的“理念”思想,认为理念是意志和表象之间的中介,生命意志先产生理念,后外化为具体的表象——即万物。现实中个体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象世界,无法不受到根据律(以往的认识和经验)的制约,只有认识主体摆脱意志的束缚,上升为审美直观——“观审”时,在直观中沉浸,在客体中自失,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便能达到美感的境界,认识普遍的理念,美的理念。而这种观审是无功利性的,超越个体,超越理性。
总而言之,听见老师讲解得好,这套理论也不算难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