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

作者: 岁月之痕 | 来源:发表于2023-08-29 22:4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来了个女魔头

    许欣挤出地铁,一边小跑着往扶梯的左边匆匆拾级而上,一边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劳驾我过一下”,客气地请站在扶梯左边的乘客让一让。

    出了地铁站,一股带着凉意的风迎面袭来,地铁里的拥挤憋闷一扫而光。许欣长长地舒了口气,但并没有停下小跑着的脚步。许欣知道,今天是新来的社长第一天正式上班,通知说九点准时开会。

    许欣家住得比较远,要倒两趟公交车才能搭上地铁,路上就得一个半小时。一般9点上班,她往往9点半左右才能进到办公室。好在她是编辑,上班时间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每天把自己手头的稿子处理完就好。但今天不一样,今天是新社长第一次召开全体大会。昨天下班前,朱心影还特意提醒她,今天可不能迟到。

    据说,新来的社长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有想法有手腕,敢想敢干,要求也特别严格,在以前的单位就有“女魔头”的雅号,员工们对她是又敬又怕。比如,只要她上班路过的工位还空着,她就会给跟在后面的助理说一句:“这位到了后,让他来找我一下。”迟到的员工从她办公室出来后无不沮丧地耷拉着脸,可以想见经历过一番狠尅。

    许欣出大厦电梯,九点差两分钟。她没敢去办公室,直接背着小坤包就进了会议室。会议室椭圆的长条形会议桌围坐了一圈,总编、副总编,加上编辑部、设计部、发行部、广告部的正副主任都在。

    会议桌的顶端,一位五十岁开外的女性端坐着,一头干练的短发,眉头微蹙,正低头凝神地审视着桌上的文稿。这应该就是新社长江珊了。她的左手边是总编古锋,副总编严宽挨着古锋,新社长右手边的那位,许欣不认识,大概是江社长带过来的吧。

    许欣在会议桌的另一头,挨着编辑部主任朱心影坐了下来。

    江社长环视了一圈,轻轻地对左手边的古锋说:“人都到齐了吧,可以开始了。”

    古总编随即站了起来,来了句开场白:“现在开会了,今天是江社长第一天来咱们社上班,召集大家过来一起认识一下。”说着,古总编转向江社长,继续着:“下面呢,就请江社长给我们讲话。”

    江社长依然坐着,拿起手边的瓶装矿泉水,轻抿了一口,说:“以后大家就都是同事了,都不要客气,我就坐着和大家聊聊吧。哦,对了,介绍一下,这位是江晓燕,和我一起从协会过来的。”江社长指了指她右手边的那位女士,继续道:“我虽然之前了解一些咱们《伊人》的情况,具体的,是不是还是请在坐的相关负责人做个介绍呢?看看,谁先来?古总编你先介绍一下总体情况吧?”

    古总编又站了起来:“我这边私下都和您碰过了,具体的让各部门跟您汇报汇报。”古总编看向朱心影,“编辑部朱心影你先说说吧。”

    朱心影正要站起来,江社长示意她坐着。朱心影怯怯地开了腔:“编辑部目前的状况就是稿源严重不足,有时候为了不开天窗,只能东拼西凑……”

    江社打断她:“为什么没有稿源?咱们不是有五六位编辑吗?大家群策群力,多出去找稿子呀,坐在家里能等来稿源?好,你继续。”

    朱心影继续陈述编辑部的困境,大概因为过于紧张,坐在她旁边的许欣看着她脸上的汗都快滴下来,尽管会议室开着24度的空调。

    接着,设计部、发行部、广告部主任依次介绍情况,无非都是杂志内容质量上不去,设计成了无米之炊,读者留不住,广告自然就上不来,总之,编辑部是罪魁。

    听完情况汇报,江社若有所思:“那就是说,还是我们的杂志内容质量不行了,没人爱看了。伊人,我们的读者对象是很广的,而且,女人是最有话题的,怎么就找不出来有质量的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东西呢?国内的不行,我们可以放眼国际吗。我刚从日本考察回来,……”

    江社长滔滔不绝,从国内讲到国外,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

    以往,一到十一点半,大家肯定都开始各自寻摸着自己的午饭了,带饭的聚在一起,等着微波炉,捎带着家长里短地闲聊,没带饭的则三五成群开始离开大厦去觅食了。今天,看这架式,江社长一时半会是结束不了的,围坐的人有些微的骚动,江社长也注意到了,说:“大家再坚持一下,我下面还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然后,不动声色地接着道:“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整体实力,就必须围绕'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做文章。要生存,我们就必须要改革,不能还是守着一个事业编制,靠伸手向上面要,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公司,自己创造价值,自己为自己提高收入……”

    偶然,许欣看见朱心影脸色苍白,浑身冒汗。她明白,心影的低血糖要犯了。许欣悄悄地溜出会议室,去办公室朱心影的抽屉里拿来两颗巧克力。回会议室时,江社长问:“你干什么去了?我不喜欢在我讲话时有人进进出出的。”

    许欣照实回答:“江社长,心影她有低血糖,我看她快晕过去了,给她去拿了两颗巧克力。”

    江社长“哦”了一声,继续道:“以后,我开会时,你们都要做好长时间的准备,低血糖的事先带好巧克力,我得把该讲的都讲完了,不喜欢留尾巴。”

    会议一直到将近下午一点才结束。定下来接下来的几个大动作。一是着手成立公司,自己负责自己的饭碗;二是人员大调整,能者上,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的通通让路,从社会上公开招聘执行主编,编辑和广告部门都要大换血;三是寻求与日本相关杂志社的合作,引进人家的先进思想和主题,再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争取在内容质量上有更大的突破。目标是,最终把《伊人》打造成一本集趣味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有精彩的内容、专业的观点、精美的图片的一种独到的时尚实用型期刊。

    有了目标和行动方案,许欣和杂志社的同仁们一时间激情满怀,跃跃欲试,但同时,大家也都有些忐忑不安,人员大调整怎么个调整法?会不会威胁到自己?

    (二)出走风波

    新社长来了以后,大家也都一改以前的懒散作风。许欣也不再敢迟到了,每天早起半个多小时,基本能在9点之前进入办公室。

    这些天,江社长每天都在找同事们个别谈话,大概也是在为人员调整做准备吧。朱心影挂着编辑部的主任之职。那天她从江社长屋里出来后,和许欣说了句“十分钟后,江社找你。”自己转身进了总编古锋的办公室。也难怪,朱心影向来和古总编走得比较近,不然也坐不上主任的位置。

    许欣作为朱心影的副手,对编辑部的问题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平时也就是机械地改稿发稿,指导一下下面的几个小编辑。所以,对江社的召见,她显得很坦然。其实,江社和许欣也没谈什么,无非就是编辑部门的问题,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考虑,等等。江社的意思,编辑部整个方向都要转变,不是等稿子,而是要自己去找去写,编辑不能只是编辑,还要是作者,得自己去发现好的选题,拓宽思路,多开一些专栏,最好还要有自己的一套制作班底。许欣听了,还是有些振奋的,她早就厌烦了剪刀浆糊的改稿作业,有些作者的稿子太烂,改着改着就恨不得全部推翻帮他重写。

    1999年春天即将来临时,杂志社注册了“伊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它的经营管理机构。江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组织机构调整,杂志社不再只是附属于某某机关的事业单位,而成了一个社会法人。某某机关只是其主管单位。改制后的杂志社各部门以“事业部”称呼,编辑部叫编辑出版事业部,设计部扩大为设计制作事业部,新成立一个市场分析事业部,原发行部、广告部并入其中。和江社一同调过来的江晓燕任市场分析事业部经理。总编、副总编带着朱心影单独组成一个总编办公室,基本不再管杂志的具体编辑工作,只负责杂志付印前的终审工作和一些日常编务。许欣则留在编辑出版事业部,辅助新招聘来的执行主编叶英子开展工作,底下的五位编辑人员除了苏泓,其他全部都是新人。

    一切就绪,只等东风。江社一边在全面改造提升杂志的内容质量,一边在联络日本方面的版权引进。春暖花开时,江社带着一班人马赴日本考察,各事业部的经理都出去了,社里的基本工作由古锋总编负责。

    最近的一期杂志是江社走之前就定好了基调:做一期主妇时装。设计制作部找了模特、服装,拍摄制作了的片子,编辑们配了文字。但最后,到古总编那里,自己制作配文的这部分稿子被要求全部撤回,理由是:搔首弄姿的,有伤风化。许欣和唯一留下的编辑苏泓被指派赶紧找稿子补缺。

    许欣和苏泓联系了协会的老作者,赶出了三篇稿子补缺。

    但就在这期杂志即将付印之际,江社打了电话给古总编,大概意思是,撤下补缺的稿子,换上原来自己拍摄制作的稿子。据说,电话里俩人都吵了起来。

    气极的古总编抓耳挠腮,立即召集在家的所有人员开会,誓要找出那个给江社打了小报告的人。最终调查清楚,是市场分析部的小秦在给江晓燕经理汇报工作时提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江社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人是找到了,但古总编也知道小秦是无心的,训斥了一番,也无可奈何,补缺的三篇稿子还是得换下来。

    据说,江社电话里已经动怒了,说“这都要21世纪了,思想就不能放开点,还那么固本守旧早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些,都是朱心影来找许欣说调换稿子的事时,说是古总编自己学给她听的。当时,心影还说了句:“好像古总编很看不上江社的作派。”许欣没接话。她觉得领导之间有点矛盾也正常,古总编本来就比较守旧,江社又是改革的先锋,没矛盾才怪呢。但作为员工,背后议论领导总是不对的。

    朱心影见许欣没接话,只好讪讪地离开了。这边,许欣还得赶紧去安抚协会的那几位老作者,保证下个月的杂志肯定他们的三篇稿子。

    大概一周后,朱心影又来找过许欣一次,透露说,另外一个协会的一本杂志正在物色新总编,古总编有意想带几个成熟编辑过去,问许欣想不想一起过去?许欣明白,古总编有心要拆江社的台,朱心影肯定是会一起走的,她的主任位置到了那边应该立刻就能恢复。但对许欣来说,在哪儿都是具体干活的,而且她并不反感江社的改革,感觉还是不动为好。于是,许欣说:“我就算了吧,你跟古总编过去吧,等你们做起来了,我再看看。”

    “那就不一样了,现在过去,做好了,我们就是元老,有资历。你在这边不也就是给叶英子打打下手,古总编说了,咱俩过去,直接就是执行主编、副主编。”

    许欣最后答应考虑一下,主要她想看看江社他们一行回来后,社里的动静。

    就在朱心影找过许欣的第三天,江社一行从日本满载而归,不仅签了版权引进协议,还带回来日本那边大量的样书,允许翻拍、模仿、使用。编辑出版部设立文字编辑室、图片设计制作室两个部门,许欣被任命为文字编辑室主任。这更坚定了许欣留下来的决心。

    但最终,在江社回来的第五天,古总编带着朱心影、苏泓,还有两个小编辑,市场部的两位老员工,一共7个人,离开了《伊人》,另投他主。

    古总编一拨人的离职,在社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很明显,古总编是在拆台,是在给江社示威,协会和社里的人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比如,说江社太容不下人,古总编这么老资历的人都能被挤走;还比如,古总编走了,其实正中江社下怀,不然,她带来的杜晓燕都不好安排,只能屈居部门经理;也有说古总编太不地道,自己走就走吧,还非得带走一拨人,纯粹的挖墙角……

    面对各种议论,江社很镇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安排人员迅速接替了离职人员的工作,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了个会,还风趣地引用了主席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人才有的是,我栽好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凤凰。”

    过了几天,江社就宣布,江晓燕继任杂志总编一职,同时兼任市场分析事业部经理。与此同时,各事业部从社会上陆陆续续招聘了十几位有思想有能力的新员工,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原来十几个人,整天暮气沉沉的杂志社,一跃而成为一个二十多人的朝气蓬勃的现代化企业。三十多岁的许欣在这个公司里绝对是老人了。

    年轻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也是江社要全部换上新鲜血液的初衷。

    一年以后,《伊人》杂志改头换面,成了一本引领年轻人时尚的,以版权引进为主的全彩连续出版物,以提供服饰搭配方案和实用性为特色,杂志发行量一举突破5万册。

    (三)功过是非如云烟

    重新改制调整后的《伊人》,市场反响强烈,每期新杂志一出,即售销一空,广告也自己找上门来了,一时之间,曾经月月等米下锅年年往上伸手的杂志社一派欣欣向荣,员工们也都意气风发,劲头十足。

    经过几年的发展,杂志社,不,应该是伊人公司员工已经扩充到三四十人了。他们从四处借服装,到一些高端服装品牌自动找上门来,要求提供服装;设计制作部组建了自己的拍摄制作班子,也培养了自己的专用平面模特,制作的片子往往令人眼前一亮;编辑出版部在执行主编叶英子的带领下,也是做得风生水起。《伊人》从一本三十页左右的行业杂志扩展为九十页左右,全彩的,面向全社会女性的精美读本。

    同时,叶英子正和江社、江总编等商量,要扩大版面,做成系列刊物。江社一听,激动地喊了起来:“这个好,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的杂志发展到现在,必须要有自己的规模,要打造出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可以围绕女人这个主题,出一系列的刊物。”

    “这个有困难吧,首先刊号,上面就不一定能给我们。”副总编严宽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古锋一拨人离职后,社里比较保守的就是副总编严宽了。但严副总编生性踏实谨慎,即使有不同意见,多数情况下也仅仅是“保留意见”地遵照执行。他的审慎和不固执己见,江社还是比较欣赏的,一个企业往前冲的过程中必须有人能稍微拽着点,好停下来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这不,严副总编的这个问题就给江社提了个醒,刊号属于国家资源,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得到的。

    “这是个问题,我找找关系,看看能不能再要来一个刊号。大家也都关注着,看看有没有做不下去的刊物,咱们收购过来改造利用。内容方面,编辑部门可以先储备着。”江社若有所思道。

    许欣也越来越忙碌,不要说迟到了,就是晚上也经常加班,甚至有那么几次是冲进地铁站赶末班地铁的。文字编辑室由原来的四五人扩充到现在的十几个人,每个人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像冲锋陷阵的战士。他们必须要字斟句酌版权引进的稿子译文,不能不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也不能与国人的审美相悖,又不能太拘泥于过往的形式表达而落于窠臼。很多时候,编辑们还得亲自操刀,写稿或重新组织译文。但大家心情都是愉快的,毕竟,江社给他们绘制了一幅美好的图画:咱们一定要做大规模,树立自己的品牌,到时候在资本市场上市,我们每一个职工就都是原始股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又是三年过去了。江社从上面又申请下来一个刊号,《伊人》的姊妹刊《妆容》顺利进入市场,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发行量跻身女性刊物前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来带着一拨人马出走,另起炉灶的古锋居然回来寻求合作!他们的那本杂志终究没有做起来,而古锋又即将退休,他也不想那本杂志就那么湮灭,更不想跟着他出去的几位年轻人无着落。看着江社这边正如火如荼地干着,就想找个合作机会,起码让跟着他的朱心影、苏泓等能有个落脚点。

    这也正中江社下怀,她趁势收购了那家杂志,改头换面,以《伊人》的又一姊妹刊《先锋》投放市场,效果不错。古锋在被收购的第二年退休,朱心影、苏泓回归于叶英子的领导之下,主要负责《先锋》的编辑工作。

    至此,伊人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每年的码洋达到两三个亿,员工人数最多时将近二百人。

    江社意识到,他们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又由于其进入市场的时间相对较短,管理经验不足,可能存在着很大的经营风险。她敏锐地察觉到,必须将出版权和经营权分离,才能带领大家走出更好的前景。

    于是,江社又一次对编辑模式和发行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了一家专门的发行营销子公司——伊人景宏有限责任公司,其除了负责《伊人》系列刊物的发行营销外,也从其他出版单位承接杂志、图书的发行工作。这家公司的总经理由江晓燕兼任。

    这样,伊人的编辑出版与发行营销是两支不同的队伍,其专业化分工更明确了,企业的经营也更注重赢利性。

    在这样的运营模式下,江社制定了更清晰的品牌战略,引进了大量的人才,将伊人推向了更高层次的市场化运作阶段。从此,伊人走上了品牌经营和规模化扩张的道路。

    2004年初春,江社开始谋划在资本市场的上市之路。她先是用“伊人景宏公司”与香港的一家企业合资,意欲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然后开启上市之路。

    这之前,江社已经发动全部员工,包括协会中层以上的领导,自行认购伊人景宏公司的股份,每人以个人的职位不同规定了认购的上限。像许欣这样的小主管,最高认购上限是5万股,也就是说,投入5万元钱,拥有公司的5万股原始股份。中层领导认购的上限是十万股,高层是二十万股。一般员工最高三万股。

    虽然,当时的5万块,对许欣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大家都看好“伊人”的发展,一旦上市,原始股肯定是稳赚不赔的。所以,大家即使借债,都踊跃参与。

    但,好事多磨。在与香港公司签合同的关键时候,作为总经理的江晓燕却不肯签字!江晓燕总经理担心,杂志的刊号属于国有资产,一旦签字,将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控告!她知道,江社之所以这么急切地要与香港公司合资,是因为江社第二年就要退休了。江晓燕也知道,江社已经向上面的领导推荐了自己接替江社的社长之职。这么一来,到时候,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就得自己来承担了,江社吃够了改革的红利,却能全身而退。江晓燕是越想越不能签这个字。

    江社和江晓燕,一个要签,一个坚决不签。即使江社以领导的身份压她,以提拔重用的恩惠诱逼她,江晓燕仍然拒绝签字。俩人因此而大吵起来,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直至有一天,在协会和“伊人”所有人的办公桌上,都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了一张A4纸打印的公开信。公开信历数了江珊社长履职以来的各种违规操作和行为,甚至连江社的儿女早已出国,分别在哪个国家什么地区都罗列得一清二楚。公开信最后建议上级组织调查江珊社长。

    作为普通员工的许欣他们大为震惊!原先还有不少人猜测,江珊、江晓燕,同姓江,江社又极为看重江晓燕,一直在重用提拔她,还以为她们会是什么亲属关系呢,却没想到最后,是江晓燕举报了江珊!

    当时,在文化单位,成立公司确实还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政策和法律法规没有具体的规定。踩在红线边缘成立公司,本来不确定因素就很多,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一些议论。再加上,江社又大量引进日本版权,这被说成是靠日本人的培训和广告起家的。

    虽然,江社带着“伊人”走的是一条对外合作中的引进、消化、吸收的道路,注重的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模式,结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和自身优势,加以创造利用的自主发展模式。其间,也注意区分了出版权和经营权,文化传播公司负责刊物内容编辑、质量控制和品牌管理;伊人景宏公司主要是负责任刊物的印制、广告销售和品牌拓展等经营活动。

    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像江社这样走在改革潮头的先锋,肯定也难免存在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既然有举报,上面也是必须调查的。

    江社退休前的半年时间,即处于停职调查阶段,甚至被限制出国。但江社似乎很坦然,临走前,还安慰叶英子、许欣等为她担心的下属:“没事,查呗,改革的浪潮中总得有人被潮头打下去。就是最终没能成功上市,有点遗憾。”

    半年后,江珊社长安然退休,江晓燕履职代理社长。虽然“伊人”最终没能上市,但持股的员工每年都有分红,直至江社退休后的第五年,“伊人”还是走向了没落,分红终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浪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jo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