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里的历史Ordre du Temple收藏历史沉钩
李清照:一路写尽诗情画意,半世过完颠沛流离(上)

李清照:一路写尽诗情画意,半世过完颠沛流离(上)

作者: 麦大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08:21 被阅读696次

    文/麦大人

    01

    她号称“千古第一才女”,技压群芳,一时无两。

    成就远远盖过卓文君、蔡文姬和上官婉儿,想想这三人都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女子,可见她的卓尔不群。

    从古时的晁补之、杨慎、沈谦到现代的胡适、吕思勉无不对其推崇备至,甘愿成为她的忠实拥趸。

    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易安。”这是后人对李清照的赞许。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朵奇葩,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她凭借自己惊艳才华,填的一手温婉缠绵好词,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集权社会里,杀出一条血路,自豪的以女子身份与大文豪苏东坡、辛弃疾和柳永并称为“宋词四大家”

    关于她的事迹和文学成就,千百年来有道不尽的话题,她被后世一代代地崇拜着、瞻仰着。

    但凡有所成就的古代女子,其中的艰辛有多不易,可想而知。她们要经过多少岁月的淘洗,才能青史留名。今人每念及次,心中涌起莫名敬仰。

    人生在给她无限欣喜之时,猝不及防又给了她一段沉痛忧伤。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反复无常,给你一颗糖的同时,不忘反手甩给你一巴掌。

    李清照的人生,一前一后泾渭分明。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02

    李家有女初长成,雏凤清于老凤声。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精通经史,长于散文,其文章颇受当时文坛盟主苏轼的赏识,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很有文学修养。

    成长于官宦之家,她从小就灵秀聪慧,博览群书,文采斐然。由于自小受到诗书礼乐的熏陶,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琴棋书画,无所不晓。

    她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心地感受着生活中的一切,寻觅那些的美好和纯真。

    拥有良好的家学氛围,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努力,李同学想不出名都难啊。及至年长,已经名满京华。深受世人褒奖,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同时代的好友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她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那个时候的汴梁,富庶繁华,社会稳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

    除了作诗之外,李清照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她早期流传最广的两首词,每首短短36字,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身临其境地展现了作者当年流连忘返,阳光明媚的少女情怀,其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若是你认为她只会写那些女儿家的少女情怀,那就大错特错了。胸中有丘壑,家国天下同样不在话下。

    她在读张耒的《读中兴颂碑》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对王朝兴衰有深刻见地。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就能对国家社稷有如此深的洞察和关注。这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

    03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她仿佛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莲花,顾盼之间,摇曳生姿。

    在她18岁这年,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是生于官宦世家,也可谓门当户对。一个是芊芊淑女,一个是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婚后的日子,两人过成诗一般,伉俪情深,夫妻恩爱。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探讨吟诗填词,下棋喝酒,好不自在。八百年后,风流诗人徐志摩终其一生寻找的灵魂伴侣,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在那个没有自由恋爱的年代,他们能有如此幸福美好的结局,无疑是天赐良缘,万里挑一,多么地难得啊!

    白乐天歌咏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那时,丈夫在太学读书,只有初一和十五才能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无论是相守还是分离,他永远是她心中最深的眷恋,她也是他心中的牵挂。

    他们倾心相爱,仿佛她就是这个世界的宠儿,那时的生活总是明媚的,充满活力。

    新婚燕尔的李清照,依然沉浸在含羞带娇、温婉多情的甜蜜里,幸福的味道出处可寻。她的词《减字木兰花》记录是当时心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郎情妾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许这就是最高级的秀恩爱方式吧。

    好景不长,其父李格非因为党争被罢官,携家眷回原籍地青州。

    同时,公公赵挺之却一路擢升,官至丞相。在此危难之际,李清照写信给公公赵挺之,恳求救父,但未有效果。

    李清照受到牵连,偌大的一个京城,竟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只能与赵明诚两地分居,不得不回到原籍,投奔父母。

    这一年秋天,树叶渐黄,有点微凉。孤枕难眠,想起不在身边的丈夫,诗兴大发作了《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最美不过那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境飘逸,令人陶醉。把离愁别绪写得如此动人哀婉的,我也服了。

    04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云覆雨。

    三年后,无情的灾难降临这家人,公公与奸相蔡京争权落败,罢官后不久病卒,连子孙的荫封也被夺回。

    赵明诚也不能继续留在汴京,只能和李清照一起回老家,两人过起了陶渊明笔下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居生活。

    此后,他们在青州生活了近20的平静生活。东晋隐士陶渊明是李清照甚为喜欢的偶像,她把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归来堂”,取自于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兮》,其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自号“易安居士”。

    乡下的日子,虽然没有京城丞相府中的优渥生活,但也充满了无穷的乡间乐趣。有趣的人,不论在何种境地,都可以把生活过上诗。

    两人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一次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一首相思诗《醉花阴》,构思新颖,意趣高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人历来伤春悲秋,李清照在重阳佳节之时,思念远方的丈夫,刻画了一个少妇刻骨铭心,有哀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大为感动,更为词的艺术境界所折服。他发誓要写出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于是闭门谢客,三天后得词五十首。然后将李清照的词混杂其中,请友人点评。

    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自此,赵明诚自叹不如。好一对琴瑟和鸣的佳偶,不知令后世多少善男信女为之痴狂。

    有一年,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看望丈夫,途中想起自己的亲姊妹来,遂作词一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全词感情深挚,语言浅近,设句巧妙,音韵流转,堪称易安词中佳作。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清照:一路写尽诗情画意,半世过完颠沛流离(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qj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