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令人类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光成年人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连儿童(包括没出生的)也被卷进了竞争的队伍。
还记得马爸爸在今年贵州的大数据峰会上发人深省的演讲吗?
他说,“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他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三十年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子女,甚至子女的子女统统都包括在内了。
谁不想给子女最好的教育,但什么又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精英教育的口号呼声震天,人们趋之若鹜,拼爹烧钱,儿童越来越早熟。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有钱就能够在良莠不齐的教育市场里获得精英教育吗?
我不否定精英教育这件事,只是普通人太容易被引入歧途。
举4个教育市场上可能在坑钱的例子:
1.移民的坑
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牛蛙之殇》
现在很多有点儿经济实力的家庭都想投资移民,小朋友从3岁就开始学英语ABC为日后成为精英做准备。
且不提背井离乡,为了生存,会有多大的压力,能支撑多少精英教育的费用。单就语言这一关,我觉得对中国小孩儿来说就是损失。
美国的富人们大部分都让孩子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知道汉语比英语难至少5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华裔的后代放弃学汉语的主要原因。
如此想来,小时候能在中国上学,学习地道的汉语,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因为汉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更是黄皮肤文化的根。
2.学校的坑
美国的公立学校10分满分,我的朋友家住在一所8分的小学学区里。为了不搬家,能考上私立小学而不继续在这所8分的学校“浪费时间”,他们已经给孩子请了私人家教,晚上、周末更是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孩子学习。
最夸张的是,私立小学的入学考试需要考一天。
有研究说评分越高的学校越重视考试技巧,甚至从小学就开始了题海战术。而大数据时代,那些所谓的“知识”不过就是一堆数据,那些所谓的“答题技巧”也不过就是人类赋予机器的数据分析能力。
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跟优秀的人才无关。所以就算真得进了名校,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也未必能培养出精英。
3. 早教的坑
早教机构不妨有做得好的,如教师三观正,水平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商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为了取悦父母,过早地开发了孩子们的认知。
44年前(1973年),从事人类发展心理学研究的Lois Nelson教授就指出,尽管加速认知发展的尝试确实可以产生短期的收益,但是这些增长并不能长期保持下去。更糟糕的是,这些短期收益可能会付出代价,被逼着学得太早的人会对学习新事物失去兴趣。
4. 课外兴趣班的坑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了全美1,807名父母发现,年收入超过75,000美元的家庭中,84%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来,他们的孩子参加了有组织的课外运动,其中64%的人进行了志愿工作,其中62%的人在音乐、舞蹈或艺术方面受专业的训练。 家庭收入低于3万美元,59%的儿童从事体育活动,其中37%自愿参加,41%的学生参加了艺术班。
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让我感慨万千。
如果确实为了孩子们的兴趣投资还好,如果仅仅是跟人家的孩子看齐,怕自己的孩子落下,那就跟毁了孩子的童年无差。
二、如此砸钱去拼的精英教育,符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
讲点人类进化史。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我们和我们的直系祖先是唯一生存在这个星球的人类。
而实际情况是,可能进化成人类的猿类有很多种,我们幸存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一百五十万年,所有的猿类进化过程中,只有我们这种进化了一个漫长的童年。
没有童年,你和我永远都不会脱离猿类的基因,发展出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独特个性的人类。
我们的童年也有助于解释黑猩猩为什么跟人类可以拥有99%相似的DNA,但没有什么和人类相同的多样性,复杂性或创造性。
而我们现在对精英教育资源的抢占,对孩子童年自我探索世界的阻碍,仿佛与人类进化背道而驰。
当所有的人都按照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来开发“智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成功,那就是对人类多样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抹杀。
有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有三个阶段:
幼儿时代(3-6岁):嬉戏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应当玩得开心,玩得尽兴,玩“没用的东西”,探索大自然。他们通过认识“这是什么”来理解“这可能是什么”,这就是创造性行为。
中期童年(6-8岁):想象力的阶段——孩子们第一次探索内在的主观自我,无意识地接触来自世界的反馈。艺术家,作家,科学家等都将这种深刻的内心活动转化成创作灵感的源泉。所以这个阶段不光要玩,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而不是啃教科书。
童年衰落(9-11岁):创造力的阶段——孩子们已经获得了广泛的社交技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他们能够提出优秀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个阶段要启发、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分担家务,而不要替他做主,事事代劳。
人说成功成名要趁早,而真实的世界是:那些被我们誉为精英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们,在童年就出类拔萃、神通广大的凤毛麟角。而那些神童、童星在人生中的竞争优势也没有比普通人长久多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形成了受用一生的信念和三观。三观正,人才能走得远,才能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认为这才是精英教育的基础!
1.对自己——通过与父母、亲人、兄弟姐妹、老师、同龄人接触,儿童会对自我有一个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善良、聪明、诚实、有修养、知道感恩、受欢迎等,从童年就可见一斑。
2. 对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看到身边人彼此的相处,孩子们就会理解为人处事之道。希望父母们能教会孩子们尊重人品,而不是尊重分数、金钱、地位。
3. 对世界——在安全、关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热爱生活;遇到严重和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孩子和那些忍受长期压力的孩子会厌倦生活。
童年是神奇的。你一生中只有一次童年,所以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担心未来。那些事情,留给爸爸妈妈,我们会尽力为你们这一代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希望你的一生充满快乐、爱、和希望,就像你带给我们的一样。——扎克伯格写给新生女儿的信《我负责改变世界,你负责享受童年》
综上所述,
普通人砸钱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上层社会的精英教育,而普通人,尤其是中产家庭,需要的是厚积薄发。
在童年就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三观,爱护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比用钱来填补教育市场埋伏好的那些坑更意味深长。
大数据时代,未来三十年后人类还会创造什么工作机会,谁也不知道,包括马爸爸。
但有一条,人永远不是跟机器在竞争,也不是跟同学、邻居、同事在比较,一个人的未来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创造,而童年则是他爱的源泉,奋斗的原动力。
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卢梭
【完】
PS:篇幅有限,无法列举名人的案例,所以如果你对名人的童年以及孩子的创造力感兴趣,请点下文链接。
如果文章对您有启发,那么点赞是对我最好的支持,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亲爱的朋友,很荣幸在简书遇到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