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历史读书
那两个放弃国君之位的伯夷、叔齐是不是傻?

那两个放弃国君之位的伯夷、叔齐是不是傻?

作者: 1cdf2c6086fb | 来源:发表于2017-09-28 01:46 被阅读873次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伯夷叔齐的故事纯属天方夜谭。要么两人皆是虚构,要么背后有后人无从得知的阴谋。

先简单复述下他们的故事。

殷商时期有个孤竹国。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古人的排序是伯、仲、叔、季,伯是老大,季是老小,仲、叔分别是老二老三。所以,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孤竹君死后,应该由伯夷即位。然而,现任国君却想要立叔齐为继承人。等到父亲死后,叔齐遵从礼制,想把国君之位让给伯夷。

伯夷不答应,而且一逃了之。叔齐得知后,也不肯登基,干脆也追随伯夷一道出走了。老大、老三都消失了,国人只得立老二为新一任国君。

出逃在外的伯夷、叔齐,听闻西伯侯姬昌名声不错,乐于招贤纳士,于是就去投奔他。事不凑巧,等他们到达目的地时,西伯侯刚好去世,其子武王即位。

刚刚即位的武王便发誓替父报仇,他没有下葬文王,而是带着文王的灵牌,率军出征攻打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孝不仁,于是立劝武王不可。然而没有成功。

武王克商以后,建立了周人的天下,伯夷、叔齐对此不耻,决定不接受周朝的俸禄,不吃周人的粮食,便在首阳山隐居下来,以采野菜为生。

然而这样的生活无法持续,他们很快就陷入饥饿困顿之中。临死前,做了一首采薇诗,抒发心志。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就这样,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

既有让国的行为,而且还不食周粟,甘愿饿死,这样的人和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太过离奇,总感觉可能性不大。就如同儒家所说的尧舜禹禅让一样,恐怕纯属虚构。

史记.jpg

上面所说伯夷、叔齐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伯夷列传》。

对于这篇列传所记载的内容,不少人持批评声音,纷纷指责司马迁不够严谨、太好猎奇。清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罗列了该传具有的十条不可信证据,可谓是细致而全面的批判,不少指责确实切中要害。

比如,梁玉绳指出,《尚书》中记载武王伐纣时其已经在位十一年,《史记·周本纪》中也有武王九年祭祀文王于毕的记载。这么一来,怎么能说武王伐纣时是“父死不葬”呢?

再者,对于伯夷、叔齐的结局,《论语》只说他们在首阳山下忍饥挨饿,没有说他们饿死在那里。因而,饿死首阳山的说法与史无征。

还有,采薇歌里说的是西山,怎么论证它就是首阳山呢?而且,如何证明这首诗就是伯夷、叔齐的绝命辞呢?等等。

从梁玉绳的指责中我们不难看出,《伯夷列传》中的相关史料太过缥缈,伯夷、叔齐的身影非常模糊。司马迁是史家实录精神的代表,为作《史记》作过大量的考察,务必求真求实,言必有征。

虽然有些记载后人看来错误不少,但那并不是他有意为之。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把伯夷、叔齐这两个存在感很是模糊的人写进书中,而且还要把《伯夷列传》放在七十列传之首?

此外,这篇列传与其他列传有很大不同,通篇文章千余字,但叙述伯夷、叔齐故事的只有两百来字,司马迁有意识地略去交待传主生平事迹的部分,大量的篇幅都是司马迁的议论之声。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传颇有主次颠倒之感。《史记》中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篇骨骼清奇的文字?

原因很简单,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迁虽然以《伯夷列传》为名,但伯夷、叔齐的故事不过是引子,以引出他想要探讨的话题。

什么话题?

在叙述完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后,司马迁紧接着来了一句: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此”指的是伯夷叔齐临死前唱的采薇歌。孔子曾说,伯夷、叔齐两个人求仁得仁,因此无怨无悔。可是从采薇歌的内容来看,他们的怨气明明白白地搁在那儿。

于是,司马迁的问题来了:伯夷、叔齐到底是有怨气,还是没有怨气呢?

这是真正困扰司马迁的第一个问题。不过,司马迁没有立刻予以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一个最让司马迁困惑不安的人生难题——这个世上真有天道吗?

伯夷、叔齐这样的人,是能称得上好人还是不能呢?积累仁义善行,最终的结局却是饿死。孔子弟子众多,但唯独认为颜渊最好学。颜渊什么命运?贫困早死。

这是好人,然而上天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

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好吃人肉,残暴到了极点。党羽数千人,横行天下,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坏到掉渣的人,竟然是寿终而死。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好人没有好报,与此同时,坏人却常常富贵不绝。那么,天道何在?

这是两千年前,面对当时现状时司马迁的困惑。


伯夷、叔齐

司马迁的困惑,不是他一个人的难题。两千年来,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人。

问题并不在于因果报应是否存在,而是它挑明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伦理难题:如果做恶能带来好处,我们还要坚持做一个好人吗?

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

从早期的地沟油、三聚氰胺到如今的骗炮骗婚以及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割韭菜行为,无数的经验一再警告我们:雨天路滑,自己当心。

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意思是,如果能富贵,当个马夫也无妨。如果没那个命,就做自己爱做的事吧。再翻译翻译就是,不作恶地赚钱。

孔夫子的这两句话,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人人焦虑不安、处处急功近利的时代,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很不容易。或者说,忒难。

如何抉择呢?

司马迁说,哪有什么好办法啊,大家各从其志而已。毕竟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不一样,而道不同,不相为谋。

你需要问的是: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自己应当努力去追求的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丿Diana:说他们傻的人不是太小不懂事就是太老不记事
  • 南乡游:世俗人眼中的惨烈也许不及他们为了心中的道义宁死不屈的幸福吧
    1cdf2c6086fb:@ZSAQ 应该如此吧
  • 遇见而已:司马迁所是史家实录精神的代表,这里多了个所字。该干嘛干嘛去,是这个意思吧😳
    1cdf2c6086fb:@遇见而已 好,你已经出师了!
  • 积微山人:这篇文章写得好,思维缜密,结尾应该是每一个人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就算没有答案也好过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
    1cdf2c6086fb: @历史小白兔 嘎嘎
  • 兰天小续:其实就是人各有志,伯.季二人应是有自己的想法.不愿苟同于世而矣
    1cdf2c6086fb: @兰天小续 是的,人各有志
  • 卞树:做自己认为对的,就是追求的道
  • 公子召:君王不能太仁慈!最多也是装装样子,外仁而内霸。要不国家将被颠覆!
    1cdf2c6086fb: @公子召 霸王道杂之
  • 西红柿炒番茄_:对盗跖的书写不敢苟同,只晓得他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之弟,春秋时期的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变。而且说他吃人无恶不作什么也是庄子为了抨击孔子学说的一个伪造,最主要的是他损害了奴隶制下贵族的地位。
    1cdf2c6086fb:@西红柿炒番茄_ 对他的事迹没做过详细了解,只是依照史记写法。照此看来,争议很大呀。有时间得查查资料。
  • ee533ad6aa9e:如果我没有追求心中的富贵过,又如何让我安心做一个马夫
    1cdf2c6086fb:@老庄子 也有道理。
  • 蕪圜楼主: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话不是白说的!
    1cdf2c6086fb: @亓庸 好有道理
  • 最爱肉丸子先生:人各有志吧!可能伯夷叔齐还真不适合当国君。
    1cdf2c6086fb: @最爱肉丸子先生 嗯嗯。他俩只是路过吧。
  • 玛维影歌:我是来学习的。
    1cdf2c6086fb: @玛维影歌 我也是路过
  • 箬生一禾:割韭菜行为:cry: 想看你谢谢盗跖:smile:
    1cdf2c6086fb: @箬生一禾 哦,跟他不熟,
    箬生一禾: @江河散人 写写,手误😳
    1cdf2c6086fb: @箬生一禾 谢谢盗跖?何解
  • 解放者_知乎:梁冬刚出一本书《人间世——仅仅做个好人其实很危险》
    1cdf2c6086fb: @似或存 哦,是吗?当年的东吴相对论可涨了不少眼界。瞅瞅
  • 1cdf2c6086fb:欢迎睬乎
  • 陈旭山:司马迁也许没有更为详细的资料,否则不会故意简略。
    1cdf2c6086fb: @陈旭山 这个见仁见智吧。不过,他在传记里说了一嘴:对于伯夷叔齐,孔子的论述已经相当详细了

本文标题:那两个放弃国君之位的伯夷、叔齐是不是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qp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