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简· 读书· 推文汇总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我的二本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我慢慢学会了当老师

《我的二本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我慢慢学会了当老师

作者: 看见后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24-06-09 17:1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前几天刚刚看完黄灯老师写的《我的二本学生》,看完之后心情莫名的沉重无奈,与之前刚拿到这本书时的轻松好奇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以为这本书是介绍二本学生这个群体的学习生活状态,慢慢看下去才知道这些文字里承载了太多一个大学老师的情绪,那种透过一个个字符传递出来的关切、担忧、焦虑、无奈、庆幸、无力,在阅读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拨动着我的心。

    而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它的作者——黄灯。

    黄灯是70年代人,毕业于当时的一所大专,后来读研读博,先后成为广东金融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语文老师。

    作为一个学者,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心愿就和大多数博士的心愿一样,“搞学术,多发表几篇优秀论文,早点评上职称去一个更好的学校,做像她导师那样的著名学者”。

    然而她在大学普通教师的岗位上一待就是十九年,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她在面对着教室里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时,多少觉得有些隔膜。

    和985、211、清华北大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或许难以走进她的心。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博士,她都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个群体就是因为读书不用功所以才走进了这所普普通通的二本院校。

    他们没有名校光环,在一流大学的光辉下,多少有些相形见绌,而且以她与这个群体多年相处的经验看,他们对此安之若素,较之一流大学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雄心壮志,显得温吞绵软。

    总之,以她的视角看,在他们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刻,人生的走向便已大致确定:进入世界级顶尖大学的学生,日后就业的范围基本也锁定在世界级超级大城市;进入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日后就业范围也基本锁定在国内一线城市;而像她的学生这样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学生,也基本都分布在离家不远的省县级城市。

    他们的人生已由他们亲手缔造,而她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冷静地旁观。

    直到一次作文课,一个叫邓桦真的学生交上了一篇作文。

    那篇以《风》为题的作文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一个家境贫困的学生在经历重重生活压力之后一种情绪的发泄。

    而恰恰是这次毫无预兆与遮掩地发泄,让黄灯看到了这个群体真实的不为她所知的另一面。

    由此,她才真正开始从教师的位置走下来,去真实地看见他们,才有了她这本书里这么多鲜活真实的学生。

    在对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后,她发现她的很多学生们之所以进入这所普通院校,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她所认为的不努力,相反,很多学生必须相当努力,甚至需要一家人全力托举,才能走进这所学校。

    就如同叶璇那篇让人动容的演讲中所说,“我用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张正敏、林晓静、李早亮等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家庭。

    这些家庭没有能让孩子站的更高的家底,也没有让孩子更能洞悉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甚至他们自身都还深陷泥沼苦苦挣扎,值得庆幸的是,在生活的无尽倾轧下,他们仍然做出了高举双手的动作,企图将孩子托举到更高一点的地方。

    我突然想到了罗翔老师的一句话:你的人生95%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你能做的就是在既定的人生剧本里尽量掌握那5%。

    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难,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父母,这些造就了他们的原始环境。

    黄灯明显地观察到,那些家境好父母认知更高的学生,孩子往往在学校中就已经初现端倪,进入社会后更是能快速融入社会成为生活得不错的一群人,早早实现财富自由和时间自由。

    而那些原始积累本就单薄的学生,他们往往背负的不止是自己的人生,还有家庭中很多现实的压力,比如帮助父母解决弟妹的教育问题,早日为家里买房子的问题等等。

    在这些现实的压力下,他们没有办法自由从容地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甚至都没有试错的机会。他们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去花大把的时间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也没机会去尝试想要做的,甚至稍有风险的事他们都不会去做。

    因为一旦行差踏错,他们身后孱弱的家庭并没有给他们兜底的能力,甚至立马还会雪上加霜,因此他们比别人更多了几分谨慎和瞻前顾后。

    毫无疑问这些社会结构性的困境,把他们的人生圈在了一个很小的固定圈子里。

    这是她的学生们能真切感受到的,还有很多甚至是他们感受不到的,因为对她的学生们来说,有些事生来如此。

    作为班主任,她带的第一个班和第二个班之间相差了将近十年,刚好一代人的时间。

    让她迷茫无措的是,与十年前的学生相比,这一届90后学生让她很难沟通。电子产品的爆炸兴起、信息时代的强大,让她和学生之间有了一层难以跨越的鸿沟。

    她明显地感知到和她自己以及80后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一届比一届缺乏朝气,他们似乎少年老成,脸上充满了疲惫与麻木,当他们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时只需要轻轻地低下头埋首在手机屏幕前,就能将自己和你隔绝开,而你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黄灯感慨说,这或许就是应试教育的反噬。

    从小到大无数次的考试已经让这些学生变得麻木迟钝,那种极致的压力、生活中只有学习的单调,一旦脱离像高中老师那样严密的管控,只会使学生们对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感到厌倦。

    她不禁沉思,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是从小到大按照社会需要,一步步加工成千篇一律的螺丝钉,还是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学习到底是培育就业工具的工厂,还是育人的摇篮?如今家长对教育过分的投资和不对称的收益回报该如何平衡?

    社会的用人标准合理吗?这些孩子们一出生就面临的社会环境就是正常的环境吗?

    或许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把控的,但黄灯老师给出了她的看法:如果将一些具体的问题都推到社会层面的高度,很多问题其实没办法解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许可以去更多地发现、观察、记录问题。而她也在充满关切地去陪伴观察那些从自己的人生中突围出的学生,去感受他们是如何突破困境的,并在其中成为一个越来越像老师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二本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我慢慢学会了当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gb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