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当薛老师讲到情绪时,她让大家做了一个愤怒递增的镜子游戏,两人一组。当时我正愁着没有搭档,眼睛四下搜寻。有一位老师捕捉到我搜寻的目光,向我投来邀请的微笑。
当我们四目相对时,那位老师始终保持着甜美的微笑,我在同样报以微笑时,突然感到很紧张。是的,我很少把自己的愤怒暴露在外人面前,而此刻,虽然只是一个游戏,但我却感到很紧张,忍不住双手反复交替地对握着,最后把手压在胸前,想平复那种紧张。
游戏开始了,我的声音淹没在一同响起的吼声里,当我进行到第二阶喊着:我真的很生气时,那种情绪已经抵达咽喉,让我哽咽着无法再继续了。当大家在进行最后的宣泄时,我却已经趴倒在老师肩上哭得不能自已。
如果那个游戏可以进行得久一点多好啊,我就可以尽情地趴在那个让我安心的肩上哭得久一点。当我愤怒时,我发觉自己根本无法对着另一个人发火,我只想哭,如果那会儿刚好有一个肩膀,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自己的脆弱。
是的,我发觉,当我感到最无助、无助得不知如何是好时,基于对自我的保护,我会愤怒。但我愤怒的经历带给我的体验让我惧怕愤怒,所以,对于愤怒我总是压抑,而一味的压抑,却会让它再次爆发时,让我无能承受!
一个情绪没有成长起来的母亲,甚至还停留在共生期,那么在养育孩子时,必定会受情绪所困。
这是我养育孩子的第五个年头,这五年来我观察自己的情绪,做过许多的笔记,由后知后觉,慢慢变得能当知当觉,但情绪来时,我依然会感到难以把控。
然而,我也是有收获的,首先,我学会了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当我有情绪时,不再指责他人我的情绪是因他而起;其次,我学会了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不再自责。
自责,几乎是我顽固的模式,每当看到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好,比如说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就很迫切希望自己可以做到那样。可是,一个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接纳的人,根本无法去接纳孩子的。反而孩子的情绪容易引发自我的情绪(这就是情绪的共生),然后自责便会冒出来指责自我,那种深深的愧疚阻滞了情绪的通畅,于是,下一次类似的模式依然会出现,不管如何告诫自己,情绪来时,依然是它的俘虏。
看到了吗?这就像是一片沼泽,你越是挣扎,就越陷得深。此时,唯有毫无评判的关照,才能慢慢去看清自己的情绪。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帮助自己处理情绪的课,也有很多方式。而我喜欢的,是拿起笔写下来。做为一个观者,毫无评判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有情绪背后的需要。
我发现,当你不断去自我观察,慢慢学着去接纳自己的情绪之后,并不是说,下一次事情来临时,你不会再有情绪,也不是说你一定能像理想种的那样始终保持心平气和。而是你与情绪的关系变了,由以前的躲避、压抑、完全被掌控,到现在可以意识到它,面对它,并把它表达出来。
当我们说,我们需要去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使孩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那么请先关照自己、了解自我的情绪世界。
也许,这不是一段很好走的路,但却会是很值得去努力的。当与自我情绪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也许我们周遭的世界也在发生着改变。然后,我们将会感恩孩子,是他们的到来,让我们获得了重新了解自己的机会。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